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阅读答案

  2024-03-14 23:57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兹苗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答梁惠王》)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见梁襄王》)

阅读题目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彼A夺其B民时C使D不E得耕F耨G以养H其I父母J父母K冻L饿M兄N弟O妻P子Q离R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在材料一中意为“厨房”,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庖”词义相同。

B. “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发爱兄弟,儒家认为这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 “与”,在材料二中可译为“归附”,此意与成语“岁不我与”的“与”含义不相同。

D. “人牧”,“牧”本意为“放牧”, 引申为“治理”,故“人牧”往往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梁惠王不堪于晋国在自己的统治时期衰落下去,急于向孟子求教解困方法,孟子教他施行仁政。

B. 文本二是孟子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他认为只要君王不喜欢杀人,天下就有人带领老百姓去投奔他。

C. 两个文段都以对话为主,前者批评了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后者委婉地批评孑梁襄王喜欢杀人。

D. 两个交段均表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这与其“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观点一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2)“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14.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主张,大力宣扬“仁政”思想,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其实施“仁政”的措施。

阅读题目

【答案】

10. CJM 11. A 12. B

13. (1)我视这样的情形为耻辱,希望为死者洗刷耻辱,怎么办才好呢? (2)“看见他(梁襄王)不像国君,靠近他也见不到使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14. (1)保障民生:免民饥饿,减免死亡;(2)制定善策: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3)教化人民:修其孝悌忠信;(4)善待生命:不嗜杀人。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彼夺其民时”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应在宾语“民时”后C处断开;

“以”是目的连词,连接“耕耨”和“养其父母”,中间不断开;两个“父母”,前一个是“养”的宾语,后一个是“冻饿”的主语,中间J处断开;

“父母冻饿”是主谓结构,“兄弟妻子”是“离散”的主语,M处断开。 故选CJM。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厨房;厨师。句意:厨房里有肥嫩的肉。/丁厨师替文惠君杀牛。C.正确。归附;等待。句意:那有谁来归附他呢?/时间不等待我们。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带领老百姓去投奔他”错,“引领”这里指伸长脖子,表示深切盼望。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耻”,意动,以……为耻辱;“比”,为、替;“酒”,洗刷;“如之何”,怎么办。

(2)“就”,靠近;“所畏”,使人敬畏的地方;“卒然”,“卒”通“猝”,突然;“恶”,怎么、如何。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保障民生:材料一孟子用类比和比喻的手法告诉梁惠王“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可见孟子认为实施“仁政”应免民饥饿,减免死亡;

(2)制定善策:材料一孟子回答梁惠王如何报仇雪耻时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见孟子认为实施“仁政”应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3)教化人民:材料一孟子认为在保证百姓耕作的基础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见他认为“仁政”还应该修其孝悌忠信;

(4)材料一孟子回答梁襄王如何统一天下时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可见他认为应善待生命:不嗜杀人。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能让他们拿着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疑虑!”

材料二: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