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 阅读答案

  2024-03-14 23:56 

骑 马

梁 衡

我与马最亲密的一段接触是在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去劳动的一年。在内蒙古河套,那是个半农半牧,又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村除种地用马,又多养了一些马,所以不像中原农区对马管得那样严格,干活时牵之于地,收工后系之于槽。这里的马相当自由,大部分是不干活的游走之徒。少量干活的也是一收工就摘掉笼头脱缰而去。于是常有大量的散马,在村外的沙滩上或收割过的庄稼地里幸福地撒欢、嘶鸣,有一口没一口地伸长脖颈吃着地上青草。

自从上年来村落户,已经与村民混得很熟了。一天,马倌小李子,突然问我们敢不敢骑马?“敢!”我们七八个男女生齐声答道,并踊跃地举手,要求给一匹马。马的骑法有两种,一是骑鞍马,就是整齐地备上鞍子,套好笼头,手握缰绳,双足踩蹬,这是正规骑法。逐有一种野路子,就是什么也不要,人骑马上,手抓马鬃,乘风而去。一般放马的人特别是男孩子惯用此法,俗称骑光背马。但是当地土话叫骑“产”马。这个字该怎么写,没有人去考证。这个“产”马的“产”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一本旧字典里查到,应写作“骣”,也是这个音,释义为:“骑马不加鞍辔。”就是骑光背马。这使我大吃一惊,这么一个偏僻的方言竟上接千载,直通古文,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等到你基本上能驾驭马让它开走时,也有两种情况。一是马走慢步,或碎步,四个蹄子前后交错地踏行。步子走得好的马被称为“走马”,人坐其上稳如坐轿。二是马慢跑,直至飞奔起来。当地的孩子称之为“抹奔子”。这也是一个极形象又专业的方言。“奔子”好理解,奔腾之意。妙在这个“抹”字上。因为马奔腾起来后,你的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十分传神。我从一听到这三个字就立即在脑子里把它写了出来。待我们能初步掌握了马时,小李子和他的伙伴们就大喊:“抹奔子!抹奔子!”意即让马跑起来,飞起来。这时马就不是四条腿交错着地了,而是像饿虎扑食一样,两前腿齐向前扑出,刚一落地后两腿又跟上来点地弹出,波浪式飞跃。这才是骑者最享受的时刻,人如在浪尖上荡滑板,一波接着一波;如雄鹰展翅,上下翻腾。难怪西方的神话总是给马的两肋和天使的腋下加一双翅膀。但这里说的是理想状态,是熟练的骑手。作为新手只是稍微有了那么一点点感觉,自己惊喜,而且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原来,人的屁股与马背是一对矛盾。你向下压它,它就向上顶你。静止时这矛盾还不明显,马一颠起来,就把人弹了上去;人再落下来,屁股就重重地摔在马背上,就这样来回对撞。而马背是什么?就是一条硬硬的大脊梁骨。李贺写马诗云:“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它硬如铁、窄如刀,就这样一下一下地砍在你的屁股和尾椎骨上,这怎么受得了,所以正规的骑马一定要备鞍子。而骡骑的要领是必须人马一体,就像有什么东西把你和马粘在一起,人即马,马即人,永是上下一起动。这时二者已不是一对矛盾,而合为矛盾的同一方,共同去对付另一方——大地,或踏地而行,或点地而飞。而这个任务,人就不必管了,交给马去完成,它天生就是干这个的,你就坐享其乐吧。耳边呼呼秋风过,眼观四野花草香。但这种人马合一的状态要非常纯熟的骑手才能做到,或者如小李子这样从小和马一起玩大的孩子。

那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抹”了一回“奔子”,可是到了晚上就甜尽苦来,乐极生悲。先是腰和两腿酸痛,因为骑马的时候双腿要用力夹紧马背,腰也前后晃动扭曲。这还是其次,最难堪而又难言的是,屁股连同尾椎骨经马背这把“骨刀”上下地砍剁,晚上退下裤子,已是皮破肉绽,渗出血水,火辣辣地疼。四个人在炕上辗转反侧,喊爹叫娘。一边又窃笑着,猜想现在后面院里的那四位女生,又该如何?聊着,聊着,大家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处境,忽然觉得我们就是一群骡马。人靠衣裳马靠鞍,我们本来以“骣马”之身入学,经过五年的大学教育,毕业时学校都给配了不同“鞍具”:天文、生物、化学、历史、建筑………等等。但一出校门就一律被摘鞍除蹬,不分专业,不问对口,轰到这黄沙窝子里来与草木共生同乐。这样想着又不觉悲从中来。于是再不多想,就说:睡觉!睡觉!迷迷糊糊不觉东方之既白。

第二天,我们碍于面子照样出工,只是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村里几个调皮的男人故意追着女生问:“大学生,昨天的马骑得过瘾吧。”我们就连忙大声喊:“队长,今天派什么活?”这种难言之痛,大约过了一周才慢慢康复。但我们还是照骑不误,西风骏马本无价,秋风黄沙皆有情,天赐之乐何能放过。而且臀底功从磨砺出,骑马乐从苦中来,之后也就渐渐痛少乐多了。套用李白的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好马骑无人!一年后政策落实,劳动结束,男女同学都分数各地。只知多年后这中间出了一位天文学家、一位中学校长,余皆未能细考。

那次骑马之后过了三十年,我到四川九寨沟又得了一次骑马的机会。主人是一个下海文人;先做汽车生意,玩腻了钢铁的“宝马”“悍马”,又来做山水旅游,就自己买了一匹有血有肉、红鬃白蹄的真宝马,金辔银鞭,豪华一回。那天他邀我们同登青、甘、川三省之交的一座山头,遥望黄河从天际而来,在茫茫草地上划过它出世以来壮美的第一湾,龙蛇一道,闪烁明灭。顿觉风展衣袖,天地入胸,欲扶摇而去。回程时,主人将他的宝马借我一骑,我踩蹬翻身,一抖缰绳,顺着弯弯的山道直冲而下。耳旁风声呼呼,绿树花草倒退而去,我又找回了当年“抹奔子”的感觉。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蒙古河套地区有大量的散马,这里的马相当自由,大部分是不干活的游走之徒,既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交代了有骑马机会的原因。

B. 马倌小李子在文中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用野路子方法骑马,让城里来的大学生羡慕,还热情鼓励大学生“抹奔子”,开朗单纯而不会“悲从中来”。

C. 当村里几个调皮的男人故意追着女生闷骑马后的感受,我们感觉到了蔑视,就连忙大声喊:“队长,今天派什么活?”一副青春不服输的样子。

D. 一年后政策落实,多年后同学中出了一位天文学家、一位中学校长,其他的乏善可陈,那个时代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不被重视,作者感到惋惜。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大量使用仿词与仿句,有时还故意改动成语和名句,幽默风趣,读起来饶有兴趣。

B. 文中虚写了四位女生,进一步强化了“抹奔子”对身体的伤害程度,也颇具青春气息。

C. 登上青、甘、川三省之交的一座山头时看到壮美的景象,情景交融让作者不禁要骑马。

D. 全文句式整散结合,书面语与口语交替,语气节奏随父意跌宕起伏,足显用语的功力。

8. 作者考证“骣马”的“骣”字写法,其用意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作者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描述“抹奔子”,赋予了“骑马”不同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题目

【答案】

6. B

7. C

8. ①通过考证偏僻的方言与古代的书面语的一致性,既证明了“骣马”骑术的历史悠久性,也暗示了插队落户时见到的农耕方式非常落后。②为后文描写骣骑的痛苦设下伏笔。③为自况做准备,插队落户将一群大学生不分专业地安排去做农活,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无处发挥,对当时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反对意见。

9. ①析字。先是对“抹”字进行了传神的解读,为骑马寄予了美好的期许:马奔腾起来后,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前后耸动,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②欲抑先扬。运是用博喻描写了熟练骑手“抹奔子”时人与马的奇妙情状,为后文“骑马”的痛苦做伏笔:马像饿虎扑食一样 两前腿齐向前扑出,刚一落地后两腿 又跟上来点地弹出,波浪式飞跃;人如在浪尖上荡滑板,一波接着一波;(人与马)如雄鹰展翅,上下翻腾。③反讽(对比,反衬)。再从人的屁股与马背的矛盾角度,描述屁股连同尾椎骨经马背这把“骨刀”上下砍剁后的痛苦,但照骑不误,说明肉体上的痛苦远不及精神上的煎熬。④反复(重复)。三十年后在九寨沟找回了“抹奔子”的感觉,对逝去的青春做一次深情的祭奠。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开朗单纯而不会‘悲从中来’”错误。根据原文“一天,马倌小李子,突然问我们敢不敢骑马? ‘敢!’我们七八个男女生齐声答道,并踊跃地举手”“小李子和他的伙伴们就大喊:‘抹奔子! 抹奔子!’”,可知小李子用野路子方法骑马,让城里来的大学生羡慕,还热情鼓励大学生“抹奔子”,开朗单纯而不会“悲从中来”,原文无据。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情景交融”错误。根据原文“顿觉风展衣袖, 天地入胸,欲扶摇而去, 回程时,主人将他的宝马借我一骑,我踩蹬翻身,一抖缰绳,顺着弯弯的山道直冲而下。耳旁风声呼呼,绿树花草倒退而去,我又找回了当年‘抹奔子’”的感觉。”,可知因作者看到壮美的景象,不禁要骑马,并未“情景交融”。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这个‘产’马的‘产’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一本旧字典里查到,应写作‘骣’,也是这个音,释义为:’骑马不加鞍辔。’就是骑光背马。 这使我大吃一惊,这么一个偏僻的方言竟上接千载,直通古文,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可知通过多年后在旧字典中查到“骣”字,考证偏僻的方言与古代的书面语的一致性,“竟上接千载,直通古文”既证明了“骣马”骑术的历史悠久性,“一般放马的人特别是男孩子惯用此法”暗示了插队落户时见到的农耕方式非常落后。

根据原文“它硬如铁、窄如刀,就这样一下一下地砍在你的屁股和尾椎骨上,这怎么受得了,所以正规的骑马一定要备鞍子”,可知先写作者的感受,然后写正规的骑马一定要备鞍子,为后文描写骣骑的痛苦设下伏笔。

根据原文“人靠衣裳马靠鞍,我们本来以‘骣马’之身入学,经过五年的大学教育,毕业时学校都给配了不同‘鞍具’:天文、生物、化学、历史、建筑………等等。但一出校门就一律被摘鞍除蹬,不分专业,不问对口,轰到这黄沙窝子里来与草木共生同乐。这样想着又不觉悲从中来”,可知通过“骣马”类比作者的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导致大学生不分专业地安排去做农活,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无处发挥,对当时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反对意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奔子’好理解,奔腾之意。妙在这个“抹”字上。 因为马奔腾起来后,你的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十分传神”,可知文中先解释“奔子”一词然后分析其妙处,为骑马寄予了美好的期许:马奔腾起来后,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前后耸动,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

根据原文“小李子和他的伙伴们就大喊:‘抹奔子! 抹奔子!’意即让马跑起来,飞起来。这时马就不是四条腿交错着地了,而是像饿虎扑食一样,两前腿齐向前扑出,刚一落地后两腿又跟上来点地弹出,波浪式飞跃。这才是骑者最享受的时刻,人如在浪尖上荡滑板,一波接着一波;如雄鹰展翅,上下翻腾”“那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抹’了一回‘奔子’,可知文中把“抹奔子”比喻为在浪尖上荡滑板和雄鹰展翅,运用博喻描写了熟练骑手“抹奔子”时人与马的奇妙情状,表现了给骑者带来美好的体验,引出后文“那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抹’了一回‘奔子’,与后文“可是到了晚上就甜尽苦来,乐极生悲”相对,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为后文“骑马”的痛苦做伏笔。

根据原文“人的屁股与马背是一对矛盾。……它硬如铁、窄如刀,就这样一下一下地砍在你的屁股和尾椎骨上,这怎么受得了”“这种难言之痛,大约过了一周才幔慢康复。但我们还是照骑不误,西风骏马本无价,秋风黄沙皆有情,天赐之乐何能放过。而且臀底功从磨砺出,骑马乐从苦中来,之后也就渐渐痛少乐多了”,可知前文中先从人的屁股与马背的矛盾角度,描述屁股连同尾椎骨经马背这把“骨刀”上下砍剁后的痛苦,下文中写照骑不误,说明肉体上的痛苦远不及精神上的煎熬,前后采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根据原文“耳边呼呼秋风过,眼观四野花草香”“耳旁风声呼呼,绿树花草倒退而去,我又找回了当年“抹奔子”的感觉”,可知“耳边呼呼秋风过,眼观四野花草香”运用反复(重复)的手法,“我又找回了当年‘抹奔子’的感觉”描写了三十年后在九寨沟找回了“抹奔子”的感觉,表达对逝去的青春做一次深情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