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老树 阅读答案

  2024-03-17 22:57 

一棵老树

冯至

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看见我们几个从城里来的人,我不知道他怎样想法,可是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①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

据林场的主人说,这片山林经营已经将近三十年,一开始时,这个老人就到这里来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那艰难的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官感渐渐迟钝,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官感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归终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这个过程一定是缓缓的,漫长的,他若回忆到他的壮年,(如果他有回忆的话,)会比我们苦忆前生还要模糊吧。

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了: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②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

水牛,好像不是属于这个生物纪的。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当它仰着头,卧在浅浅的泥水池子里,半个身子都没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样子使我们觉得这个水渐渐少了的世界,真有点对不住它。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

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他每天放牛回来,有时附带着抱回一束柴,这天,却和看山的少年共同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他不说话,但是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他把小牛安插好了不久,在山坡上生过小牛的老牛也蹒蹒跚跚地走回来了,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旁的工人都说牛是病了,到处找万金油,他却一人坐在一边,把上衣脱下来晒太阳。他露不出一点慌张的神色,这类的事他似乎已经经验过好几次,反正老牛死了还有小牛。两盒万金油给牛舔下去后,牛显出来一度的活泼,随后,更没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赶快趁着它未死的时候把它拉到山下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自从开始放牛以来,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并无所谓更换。

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今年初夏的雨水分外少,山下村庄里种的秧苗都快老了,还是不能插,没有一个人不在盼望云。天天早晨虽然是阴云四布,但是一到中午云便散开了,这样继续了好些天,有些地方在禁屠求雨,因为离湖较远的地方,已经呈露出几分旱象。一天上午,连云也没有了,太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热得疲惫,尽在想着午睡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同时天气从西北的方向上来了,转瞬间烟云布遍四山,大雨如注。雨继续了三个钟头,山上的雨水到处顺着枯竭了许久的小沟往下流。人人都随着宇宙缓了一口气,一两个从村庄里走到山上来玩耍的农夫准备着雨一止了便跑下山去,赶快插秧,哪怕是天晚了,也要能插多少就插多少。人们尽在雨声里乱谈乱讲,却没有一个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

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被雨阻住的鸟儿渐渐离开它们避雨的地方飞回巢里去,这时那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裤。人们乱忙忙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把衣服烘干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担不起这次宇宙的暴力,被骤雨激死了。

当晚工人们在林边掘了一个坑,把小牛埋在里边。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盲人,眼前尽管是无边的绿色,对于他也许是一片白茫茫吧。几十年的岁月,没有一天没有水牛,他都实实在在地度过了,今天他却有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

老牛病死,小牛淋死,主人有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山上种菜不多,耕地时可以到附近佃户家里去借。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他现在什么事也不能作了,主人经过长时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

③家?不但旁人听了有些惊愕,就是老人自己也会觉得惊奇。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遥远,生疏,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他再也没有勇气去到那生疏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孙儿孙媳,但是他久已记不得他们是什么面貌,什么声音,什么样的人。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他这样大的年纪,哪里当得起一个远征呢。他一天挪过一天,怎样催他,他也不动,事实上他也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两个工人,替他夹着那条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边没精打采,像个小孩学步一般,一步一颠地离开了这座山,和这山上的鸡、犬、木、石……

第二天,送他的工人回来了,说是已经把他安插在他的家里,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

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呆呆地站着一个年轻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

在山上两年的工夫,我没有同他谈过一句话,他也不知我是哪里来的人。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④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

1941年,写于昆明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来到农场将近三十年,一直只做着放牛的工作,已经分别了好几头牛,牛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小牛死了,老人也就失去了寄托。

B.老人的生活一成不变,时间对于老人也失去了意义,他对生活已经麻木,即使老牛生了小牛,后来小牛死掉,他的情感也没有一丝波澜。

C.老人和小牛在大雨中淋了三个钟头以上,却没有人想到他们,小牛死后,农场主不顾老人的意愿强行送走老人,表明人们对老人漠不关心。

D.老人跟孙儿孙媳感情疏远,孙儿孙媳对老人也不孝顺,老人回到家里,不说不笑不睡,他们却对此不管不顾,任由老人糊里糊涂地死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与结尾“这如同一棵老树”相呼应,写出了老人的生命状态。

B.句子②引用名言,将老人与“天上的飞鸟”“野地里的百合花”作比,表明老人生活自由、自然。

C.句子③中“家?”独立成句,直接书写了旁人和老人的心理,突出了他们的惊讶之感。

D.句子④说明老人的生命已经融入到这片土地之中,而生命在自然之中是平淡无奇的。

8.“我”在本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文体现了冯至怎样的自然观?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在自然里,我们却愿意万古长新。最使人不能忍耐的是杭州的西湖,人们把些历史的糟粕尽其可能地堆在湖的周围……我是怎样爱慕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带有原始气氛的树林,只有樵夫和猎人所攀登的山坡……山水越是无名,给我们的影响也越大。这些风景里出现的少数的人物也多半是无名的……他们的生与死都像一棵树似的,不曾玷污了或是破坏了自然。

(选自冯至《〈山水〉跋》)

阅读题目

6.C 7.B

8.①“我”是见证者和叙述者。“我”来到山上两年,观察着老人的生活,并从“我”的视角将老人的故事叙述出来。②“我”是反思者。“我”是老人生活的旁观者,在对老人生活的描述中,时常加入“我”对老人心理的揣测,以及对老人生活的思考,并从中寄托“我”的思考。

9.①自然是原始的。本文描写的老人和水牛都具有原始的特点,老人像一棵树,年复一年地在农场平静生长,水牛“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他身上”,他们是无名的,他们的过去已被忘却。他们的生活缓慢,远离现代社会,迟钝在“这灵巧的世界”。②人与自然相和谐。老人在农场里从早到晚、一年四季都只做一件事——放牛,他感受不到时间变化,气候转变,掺杂在鸡、犬、牛、马中间,仿佛一棵树“生”在这里了。老人死亡也犹如一棵树死亡,老人离开了农场,就走向了死亡,好像一棵老树,移植到别处而死亡。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融合。(如答自然永恒等也可得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一直只做着放牛的工作”错,根据原文可知,老人过去的工作,并不为“我”所知晓,不能说他“一直只做着放牛的工作”。

B.“他的情感也没有一丝波澜”错,小牛出生后,他有过“一番所谓兴奋”,小牛被埋后,他“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可见老人情感上有波动。

D.“孙儿孙媳对老人也不孝顺”“他们却对此不管不顾”于文无据。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表明老人生活自由、自然”错,根据前文可知该句是指老人“没有营谋,没有积蓄”。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的行踪“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据林场的主人说,三十年前这个老人就来到这里了”可知,老人的出场是因为“我”的行踪变化而出现的,因此可得出:“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联情节。原文中“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这天,他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这些关于老人异于常人的描写,看似不太符合常理,却也都是“我”的亲眼所见,由此可知:“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

原文中不仅有“我”的言行,还出现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感官渐渐迟钝,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归终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等有关“我”的心理描写。而正是“我”的心理描写,体现了“我”对于老人处境的思考,由此可知:通过“我”的所思所想,寄托了人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对老人的双重贫瘠与麻木状态抱有同情)的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原始的眼睛”说明作者并没有用人类高高在上的,或功利化的态度去看待自然与人物,而是看到“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在他眼里,老人已经与自然合为一体。由此可知:“原始的眼睛”是从大自然这一整体出发,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万事万物。

根据原文“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搀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和“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以及后文老人因失去牛而“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可以看出老人、水牛和山林早已在这自然中相伴相生,由此可知:小说中老人、水牛、山林相伴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根据原文中“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的老人像老树一样默默忍受风雨摧残;从“当它仰着头,卧在浅浅的泥水池子里,半个身子都没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样子使我们觉得这个水渐渐少了的世界,真有点对不住它”中老牛渴水的困境,“人们乱忙忙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被骤雨激死了”老人和小牛因暴雨而遭遇的变故可知老人与牛都经历了诸多风雨,而对于这一切“人们尽在雨声里乱谈乱讲,准备着雨一止了便赶快去插秧,却没有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可见他们只是默默承受,由此可知:老人、老树、老牛、山村历经风雨,默默承受,体现了人与自然共有的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