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3-15 00:15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有删减)

材料二:

(张华死后)后伦、秀伏诛,齐王冏辅政,挚虞致笺于冏曰:“间于张华没后入中书省,得华先帝时答诏本草。先帝问华可以辅政持重付以后事者,华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宜留以为社稷之镇。’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议者有责华以愍怀太子之事不抗节廷争。当此之时,谏者必得违命之死。先圣之教,死而无益者,不以责人。故晏婴,齐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难;季札,吴之宗臣,不争逆顺之理。理尽而无所施者,固圣教之所不责也。”

(选自《晋书˙张华传》,有删减)

[注]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纣王无道,劝谏不听,便佯装发狂来避免灾祸。

阅读题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公等各宜A务尽忠谠B匡救朕C恶D终不以直言E忤意F辄相G责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收,逮捕。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的“收”意思不同。

B.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文中指张华位居三公之一。

C.间,秘密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相同。

D.持重,谨慎稳重。与成语“老成持重”中的“持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提出,隋炀帝自身护短,不听谏言,导致最终被杀身亡,作为大臣的虞世基似乎不该一同被处死。

B.杜如晦以箕子、张华为例向唐太宗证明,即便天子无道,只要有抗颜直谏的忠臣在,就不会失去天下。

C.先帝曾向张华咨询身后事宜,张华认为齐王贤德至亲,可掌管天下。张华死后,挚虞看到他应答的文稿。

D.晏婴、季札都是国家重臣,但他们都没有为了忠君而以死抗争,可见死谏并非衡量忠臣的唯一标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4分)

(2)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4分)

14.在对张华的认识上,杜如晦与挚虞二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阅读题目

10.(3分)BDF

11.(3分)D(“谨慎稳重”解释错误,应为担负重大任务)

12.(3分)B(“以箕子为例”错)

13.(8分)

(1)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不讲道义,不接受直言规劝,就闭口不提意见呢?(4分)

(2)他忠诚的谋划,在死后更加显现出来,与那些随时事苟且偷生的人是不能一同而论的。(4分)

14.(3分)杜如晦认为张华不能死谏或引退,失去王臣气节,的确该死;(2分)挚虞认为张华已尽忠臣进谏之职分,不应被处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