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3-15 00:11 

材料—: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①邪说,废适立庶②。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③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注]①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

阅读题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

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

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

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

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

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

D.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4分)

(2)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4分)

14.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3分)

阅读题目

10.ADF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

1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词义不同,“寓逆旅”中的“逆”意为“迎接”。

12.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错,文章指出“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可见两者均有害于国,无所谓危害大小。并且结尾处作者还特别强调“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即那些阿世邀宠的人更可怕。

13.(1)(秦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能用钱财收买的著名人士,就多送礼物来结交(收买)他。(关键点“阴”“下”“遗”每点1分,大意1分)

(2)(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关键点“因”“富强”“迄”每点1分,大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关键字词的落实,译文语句要通畅。

14.①原本跟荀子学习儒家之学,窥探到秦王残暴放纵之心,便极力迎合推行酷刑峻法来求得恩宠。②为了保住自己的显贵地位,谏逐客,听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导致天下叛乱。(每点1分,两点都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斯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向荀子辞行。……秦王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秦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能用钱财收买的著名人士,就多送礼物来结交(收买)他;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李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

材料二: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进入)。(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秦国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方便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方便,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为什么呢?秦始皇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

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况且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推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

我认为那些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臣子,他们的为人尤其可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