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3-14 23:49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 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太宗谓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节选自《道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阅读题目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

天下 A 既安 B 则恣情 C 肆欲 D 甘乐 E 谄谀 F 恶 G 向 H 正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诏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避席而谢”中的“谢”字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字意思不同。

B.“则社稷不危矣”中的“危”与《赤能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中的“危”意思相同。

C.“避席”是古代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当今通常的离座起立以表敬意的礼节就是古代避席之礼的转化。成语“萧曹避席”的意思也与之相同。

D.“黄门侍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诏令,汉代以后沿用此官职, 明清时为从二品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太宗认为能够平定高昌,是因为高昌失掉了作为臣子的礼节,也由此得出了自己在今后治理国家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B.魏征认为古代帝王在创业之时能做到谦言慎行,察纳雅言,等到天下安定后,则忘乎所以,恣意妄为。

C.魏征引用齐桓公和鲍叔牙的对话,是希望唐太宗谨记平民时期的忧患意识,不厌恶逆耳忠,并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D.魏征在回答“何为明,何为暗”时,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反面举例论证,最后作出总结,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4 分)

译文:

(2)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4 分)

译文:

14.联系两则材料。请你思考作为仁君,如何做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3 分)

阅读题目

10.BDF

11.B(“则社稷不危矣”中的“危”为危险:“正襟危坐而问客”中的“危”为“端正”。)

12.D(“再反面举例论证”错,原文是“正反两面举例论证”。)

13.(1)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著,与汉高祖相比,他不足以与您媲美。(得分点:方,比:准,等同:句意 2 分。)

(2)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得分点:恃,依仗:厌,满足:句意 2 分。)

14.①严于律己,戒骄戒躁。②纳用忠良,广开直言。③牢记出身,不忘初心。④兼昕广纳,下情上通,(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其他角度酌情给分)

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因为平定了高吕,在两仪殿招待各位大臣。席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高昌如果不丧失作为臣子的礼节,怎么会至于灭亡呢?我平定了这个国家,是心怀畏惧的,现在我只能戒掉骄奢淫逸来自我防范,接纳忠言来纠正自己的错误。罢免奸邪谄媚的人,任用贤良的人,不以小人的言论来评论君子,用这些方法来守护基业,或许可以使国家获得安定。”魏征进言说:“我观察自古以来帝王们平乱创业的时候,都能警诫自己,听从百姓的意见,采纳忠直的谏言。待天下太平之后,他们就开始穷奢极欲,只喜欢听谄媚讨好的话,厌恶正直的劝谏。张良是汉高祖的谋臣,高祖称帝后,想废掉嫡出的太子另立庶子,张良说:‘这件事不是凭借口舌之言可以争辩的。’所以之后张良就再也不敢开口劝说高祖。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著,与汉高祖相比,他不足以与您媲美。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广播,现在又平定了高昌, 您经常把国家的安危系于心上,采纳忠言,广开言路,真是国家的大幸。过去齐桓公和管仲、鲍权牙、宁戚四个人一起饮酒,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向寡人敬酒祝寿呢?’鲍叔牙举起酒杯站起来说: ‘愿主公不忘当年在莒国流亡时的情形,愿管仲不忘在鲁国被囚禁的情形,愿宁戚不忘当年在车下喂牛时的情形。’齐桓公听后,站起来答谢说:‘我和管仲、宁戚如果能不忘你这番话,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灭亡危险了!’”唐太宗对魏征说:“我一定不会忘记自己身为平民的时候,你也一定不要忘记鲍叔牙的为人。”

材料二:

贞观二年春正月,太宗问魏征说:“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呢?怎么做就称为昏略呢?”魏征回答说:“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昏聩。从前尧帝明智,向四方百姓询问民情,所以三苗的恶行才能够上传到他的耳内。舜帝耳聪目明,所以共工、鲧、 驩兜不能隐蔽他们的罪行。秦二世偏信赵高,从而酿成在望夷宫被杀的祸患。梁武帝偏信朱异,因此招致饿死在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从而导致在彭城阁被杀。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太宗说:“很对。”太宗对黄门侍郎王圭说:“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允许开仓赈济百姓,反而让百姓到崤山以东地区谋生。到文帝末年,天下储备的粮食可以供给五十年。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其实只要仓库里的粮食足以防备灾年,多余的储备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