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3-13 00:29 

材料一:

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①,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②,而建九旒③,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蒋席颇缘:蒋,一种草。颇,偏,指斜纹。②大辂,天子乘坐的车子。③九旒(liú):旗子下面悬垂的九条饰物,古代天子用的旗。

阅读题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说平生常事A非B贻C厥孙谋之D道也E及身F而已G后嗣H其殆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宾服”和“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两句中的“服”字含义相同。

B.文章,有“错杂的花纹”“独立成篇的文字”等意思,文中的“文章”指的是前者,与“大块假我以文章”不同。

C.丁未,干支之一,其前后分别是戊申和丙午,用法与《登泰山记》的“是月丁未”用法相同。

D.矜,指骄傲,与《<老子>四章》中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对由余用“俭朴”回答自己的问话不满意,由余用殷人的例子成功解释。

B.由余通过分析尧舜禹所用器物的简奢与国家盛衰关系总结出节俭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C.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河内王尼对何绥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的断言未得以印证。

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

(2)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

14.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韩非子·十过》中的由余均对“侈”发表议论,请简要分析他们的论述方法。

阅读题目

10.AEG 11.C 12.C

13.(1)我曾听说治国之道而未能亲眼看见,希望听听古代君主得国失国常常因为什么?

(2)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使子孙继承这坏毛病,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这英明又在哪里呢!

14.运用了举例论证,①在《韩非子》中“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为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尧舜禹殷人的事例来论证论点。②在《资治通鉴》中“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举何曾侈奢亡族之事来说明何曾“不明”。

运用了对比论证,在《韩非子》中“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绶帛为茵……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而建九旒,食器雕琢……”为对比论证,用器具的装饰程度和国家政权巩固程度成反比作对比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是听他说平生的日常事情,这不是为子孙后代作考虑的方式。他只考虑自己,他的后代继承人危险呀。

“非贻厥孙谋之道也”为否定判断句,前后AE处断开;

“后嗣”为后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

故综上应在AEG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臣服、降服”的意思。句意:没有不臣服的。/较强的国家就请求臣服,较弱的国就如同朝见皇帝一样来朝拜。

B.正确。“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文章”指的是大自然中的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句意:君主都注重文采华丽了。/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赐予我。

C.“其前一位是戊申,后一位是丙午”错误。应是“前后分别是丙午和戊申”。

D.正确。句意:伯蔚身居乱世还这样骄傲豪奢。/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断言未得以印证”有误,断言得到了印证,原文为“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意思是“等到永嘉末年,何氏一家已经没有子孙留存在世了”。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道”,治国之道;“目见”,亲眼看见;“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因为什么。

(2)“僭侈”,超越本分奢侈无度;“承流”,继承这坏毛病;“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在哪里。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文中材料一说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通过列举尧舜禹殷人的事例来论证论点;材料二说到“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这里列举何曾侈奢亡族之事来说明何曾“不明”。

还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材料一种说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尧拥有天下,用陶器吃饭,用陶器喝水,没有不臣服的;舜砍伐山上树木制作成食器,削锯成器,修整痕迹,在上面涂上漆和墨,送到宫里作为食器。诸侯认为太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十三个;夏禹所做的祭器,在外面染墨,里面绘上红色等,生活更加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三十三个;殷商更加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五十三个。用器具的装饰程度和国家政权巩固程度成反比作对比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戎王派由余对秦国进行国事访问,穆公问他说:“我曾听说治国之道而未能亲眼看见,希望听听古代君主得国失国常常因为什么?”由余回答说:“我曾经听说过了,常常因为俭朴得国,因为奢侈失国。”穆公说:“我不感到耻辱而向你打听治国之道,你用俭朴来回答我,为什么?”由余回答说:“我听说过去尧拥有天下,用陶器吃饭,用陶器喝水。他的领土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西到达日月升落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尧禅让天下,虞舜接受下来,所做的食具,都是砍伐山上树木制作成的,削锯成器,修整痕迹,在上面涂上漆和墨,送到宫里作为食器。诸侯认为太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十三个。虞舜禅让天下,传给夏禹,夏禹所做的祭器,在外面染墨,里面绘上红色,缦帛做车垫,草席饰有斜纹边缘,杯勺有花纹,酒器有装饰。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三十三个。夏王朝灭亡,殷商接受天下,所做的大辂,旗子上装有九条飘带,食器雕琢,杯勺刻镂,白色的墙壁和台阶,垫席织成花纹。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五十三个。君主都注重文采华丽了,而愿意服从的越来越少。所以我说,节俭是治国的原则。”

材料二:

十二月丁未(十三日),晋朗陵公何曾去世。何曾自己生活豪华奢侈,超过了君主。司隶校尉东莱人刘毅,多次弹劾何曾奢侈无度,晋武帝因为何曾是大臣,不加过问。何绥是何曾的孙子。当初,何曾曾在武帝司马炎的宴会上侍奉,离开宴会后对儿子们说:“皇上开创伟大的基业,我每次在宴会上见他,从没有听到治理国家的长远打算,只是听他说平生的日常事情,这不是为子孙后代作考虑的方式。他只考虑自己,他的后代继承人危险呀。你们还能够免祸。”何曾生活奢侈,吃饭一天要耗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儿子何劭,一天吃掉二万钱。何绥和弟弟何机、何羡,更加奢侈,给人写信,用词傲慢。河内人王尼看到何绥写的信,对人说:“伯蔚(何绥字伯蔚,译者注)身居乱世还这样骄傲豪奢,难道能免于灾祸吗!”等到永嘉末年,何氏一家已经没有子孙留存在世了。

臣司马光曰:何曾议论晋武帝苟且懒惰,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考虑,而预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子孙一定会卷入这忧虑当中,多么英明!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使子孙继承这坏毛病,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这英明又在哪里呢!再说身为宰相,知道自己君主的过错,不忠告君主却在家私下议论,不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