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树 阅读答案

  2024-03-13 00:00 

两棵树

江子

我要说的第一棵树长在一大片菜地中间。它身后是我的家乡杨家村,它的右边是一段堤,堤内,一条蓝色江河不紧不慢地流着。

那棵树三百岁,四百岁?没有人给它测量过。它就是一棵自由自在的野树,生长在江边的野地上。那不是一棵普通的树,它的样子,太奇特了。我从没有见过有比它更好看的树。它的整个树冠呈十分标准的半圆状,像是被人用圆规画的那么圆,像是被设计师精心设计出来的圆状——它那么有设计感,让人怀疑,有人暗中对它动了手脚。当然,这又是不可能的事。看到如此造型的它,人们会猜想这是一棵有灵魂的树,会猜想它的性格,爱美,天真,浪漫,又严谨,精致,追求秩序感,讲究仪式,有一点偏执,有一点强迫症。它绿,绿得蓬勃、野性、汹涌。一到春天,整棵树感觉要爆炸一般地生长,随便攥一把叶子就可以挤出绿汁来,它新长出来的绿,有着鸟雀绒毛一般的质地,像是一朵被春天染绿了的云暂时停落在江边的大地上。冬天了,整个堤岸内的田地都是荒凉的、无力的,然而它依然是苍翠的、磅礴的,是个丰饶的生命体!两三百岁了,依然看不到一根枯枝,主干上没有一点空心的、老迈衰弱的迹象。这么多年来,有多少鸟雀在它的枝条上醒来?多少蚂蚱把它当作了故乡?多少孩子把它当作了乐园?多少乡亲把它当作祖宗?——它当然是整个杨家村活着的唯一祖宗,两三百年来,这个村庄的婚丧嫁娶,悲欢离合,生死祸福,它都了然于胸。

杨家村始建于明朝,至今六百多年。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杨家村的老人们,每到初一十五,都会相约到这棵树下焚香祈福。人们相信,它在这个地方长了两三百年,看起来那么祥瑞,一定具有神力。他们向它索取,它一定倾其所有。①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期许。它是生、是活、是永恒……没有人怀疑这一点:在属于它的土地上,已经活了三四百年的它,依然可以肆无忌惮地活下去,直到地老天荒的那一天。

然而有一天,原本宁静的江河堤上来了一群穿工装、戴安全帽的人,原本宁静的乡野之地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这块土地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几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果然,一年后,江边环境大变样了,新开辟的村庄,就像画一样。一切都那么让人欣喜……可并不是所有一切都是获益者,比如那三四百岁却一直郁郁苍苍的老祖宗。

起初它的样子与往日并无不同。人们发现它的叶子不过是有点蔫儿,很多叶片耷拉了下来,紧接着它们不断地落下来,它的半圆状有了破绽,已不是精心设计的模样了。

人们变得忧心忡忡。可是他们都相互安慰着,这棵树说不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就像人会有情绪低谷的时刻,可要不了多久,就都会好起来。可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落了空。第二年春天人们发现,老祖宗不仅一片新叶没有长出来,原有的叶子也全部掉光了,它成了一棵只有树干树枝没有新叶子的树,也就是说,它死了。早晨的太阳升起来,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它停落在地上的影子,阴影重重,充满了凝重与悲伤。②它怎么啦?它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有新生就会有死亡?

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棵树,却与第一棵有所不同:它比它年轻多了,只有不到十岁。它长在我老家的祖屋里,一栋南方乡间常见的砖木结构的房子。我的祖父在这半栋房子里过了一生。他早年是一个颇有些志向的人,上过私塾,粗通文墨,成年时想去投军建功立业,可因曾祖父阻止而作罢。从此,他接受了一个农民的命运,直到终老。

生存谈何容易!他要养活九个孩子,还有两个老人。他在种田之余,不得不操持不少副业。据父亲说他也有过阔绰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深夜,祖父从外面回来,把外衣和拉链解开,银圆哐当哐当滚落,堆成了一小堆,简直让整栋原本阴暗的房子光芒万丈!

但这毕竟是少有的时候。大多数时候,祖父是困顿的。这么多张嘴!祖父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顿而变得萎靡不振。相反他是爽朗的、喜怒形于色的、快意江湖的。他有杀猪的手艺,他是个杀猪匠,可他竟然还会拉得一手好二胡,吹得一手好笛子。天知道他是怎么,会的。偶尔得空,他就会在那栋阴暗的房子里拉起二胡,或吹起笛子。他的演奏功夫,十分流畅,那一刻,他哪里是一个满身血污的杀猪匠,分明是一名充满了生命能量的乡村生活家!

祖父在时光中慢慢变老,祖父的儿子们搬离了老宅,整座村庄已经鲜有人住了,村里的人纷纷去了县城生活,那栋老宅子也随着祖父的老去终于坍塌了。③人们无力阻止它的坍塌,并且认为用不了多久,这栋老宅将会彻底颓圮,并且从这世界上消失不见。这是历史规律,无人能够阻拦。

可是有一年清明回家,我们发现,在老宅子坍塌的地方,竟然长出了一棵小树!它混迹在一群蓬勃的野草和荆棘中间,我们以为它不过是野草和荆棘的一种。可是几年后我们发现它竟然是一棵树。而且它的长势很快,几年时间就越出了原来的屋顶,无所顾忌地向着天空攀升。

它树干笔直,身姿挺拔,枝条宛如伞状,是树中的王子。它是怎么来到这栋老宅的?是鸟经过时故意把它遗落的吗,还是风把它吹来的?④或者,它原本就属于这里,多年来隐藏在这栋老宅子的地下,直到这栋房子坍塌了,原本被人踩实了的地面在风雨中变得疏松,它才开始钻破土层,开始了属于它的野蛮生长。

(原载于《北京文学》,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交代树的地理位置,开头运用“奇特”“好看”等词语,态度鲜明地写出了“我”对自由生长的树有喜爱之情。

B.第一棵树的百年树龄、苍翠磅礴,猜想树的性格等,都是它丰饶的生命力的基础,也是它赋有神力、是杨家村见证者的基础。

C.杨家村人一开始对树的命运忧心忡忡,可见杨家村人对树是有深厚感情的,但是他们最终选择相信侥幸,低估了外来力量的破坏力。

D.祖父的老屋的坍塌有年久失修的缘故,乡亲们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对邻里的漠视,缺乏周边环境的关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见证”与“期许”表达着对古树的爱与信任,与后文它突然的死形成了张力。

B.句子②语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强烈,语义上与前面文字紧密相连,与下文联系不紧密。

C.句子③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常态,期待新事物的降临,对旧事物的离去带着理所当然的笃定。

D.句子④中表达出了“我”的态度,新树的诞生带着悲壮,但同时也带着乐观与希望,相信自然的永恒。

8.对于树,作者有其独特的视角。请简要分析本文“我”为何要写两棵树。

9.郁达夫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见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

阅读题目

6.D

7.B

8.①第一棵树扎根家乡三四百年,是自然的节奏,是历史的见证者,但因为农村需要发展而最终“牺牲”,暗示了自然为了人类发展付出的代价。②第二棵树与祖父相关联,深挖了树的内涵,用祖父顽强的生命力为“树”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内涵。③第一棵树是“死”与第二棵树的“生”预示着自然与生命的伟大与永恒。

9.①郁达夫认为散文善于将个人、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并善于以小见大。②本文作者叙述了两棵不一样结局的树,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的细节描写,其中时时流露个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态度,也借第一棵树寄寓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思考。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他们对邻里的漠视”错,谈不上漠视,并且他们也无能为力。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与下文联系不紧密”错,这句在语义上有启下作用,也是第二棵树的结尾内涵。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由“那棵树三百岁,四百岁?没有人给它测量过。它就是一棵自由自在的野树,生长在江边的野地上”“一到春天,整棵树感觉要爆炸一般地生长……冬天了,整个堤岸内的田地都是荒凉的、无力的,然而它依然是苍翠的、磅礴的,是个丰饶的生命体”“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期许”可知,第一棵树生长在家乡野地,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春夏秋冬自然蓬勃地生长,见证了世间万物的悲欢离合,生死祸福,也见证了当地的历史。“然而有一天,原本宁静的江河堤上来了一群穿工装、戴安全帽的人,原本宁静的乡野之地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它的叶子不过是有点蔫儿,很多叶片耷拉了下来,紧接着它们不断地落下来”“第二年春天人们发现,老祖宗不仅一片新叶没有长出来,原有的叶子也全部掉光了,它成了一棵只有树干树枝没有新叶子的树,也就是说,它死了”随着农村发展,这棵树的命运被改变,它死了,暗示了自然为了人类发展付出的代价。

②第二棵树是在老宅坍塌之后长出来的,“原本被人踩实了的地面在风雨中变得疏松,它才开始钻破土层,开始了属于它的野蛮生长”这棵树生的顽强,与老宅中生长又老去的祖父有着某种生存意义上的关联,这样树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作者赋予树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意义,“它的长势很快,几年时间就越出了原来的屋顶,无所顾忌地向着天空攀升”“它树干笔直,身姿挺拔,枝条宛如伞状,是树中的王子”让我们联想到,是作者用祖父顽强的生命力为“树”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内涵。

③从第一棵树的“死”到第二棵树的“生”,“多年来隐藏在这栋老宅子的地下”“开始钻破土层,开始了属于它的野蛮生长”带着悲壮,但同时也带着乐观与希望,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伟大与永恒。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郁达夫的话表达了现代散文的特征。所谓“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善于将个人、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见人情”就是善于以小见大。

本文写了两棵树,第一棵树扎根家乡三四百年,最后死去;第二棵树在老宅坍塌的废墟中顽强生长,蓬勃有生机。这两棵树有着不一样的结局。“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期许。它是生、是活、是永恒……”“它原本就属于这里,多年来隐藏在这栋老宅子的地下,直到这栋房子坍塌了,原本被人踩实了的地面在风雨中变得疏松,它才开始钻破土层,开始了属于它的野蛮生长”蕴含着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态度和思考。作者在两棵树上寄寓了自己对生命的态度,以小见大。

其中“原本宁静的江河堤上来了一群穿工装、戴安全帽的人,原本宁静的乡野之地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它成了一棵只有树干树枝没有新叶子的树,也就是说,它死了”“它怎么啦?它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有新生就会有死亡?”第一棵树因为农村需要发展而最终“牺牲”,暗示了自然为了人类发展付出的代价,寄寓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