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4-16 18:02 

材料一: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袍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第一》)

阅读题目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施伯A鲁君之B谋臣C也D夫知吾E将用F之G必不H予我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中的“冻馁”含义相同。

B. 柄,文中喻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与成语“授人以柄”中的“柄”含义相同。

C. 不令,指不听从命令;“不令之臣”指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管仲。

D. 存安,使之保全、平安,这里的“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以自己是庸臣为由拒绝了齐桓公的任命,并向他举荐了管仲。

B. 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兴国安邦、取信于民等方面都不如管仲,这表现出了鲍叔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人善荐的人。

C. 齐桓公因和管仲之前互相敌对,担心管仲不会来齐国,鲍叔牙解释管仲是心怀宽宥之人,他会返回齐国效忠齐桓公。

D. 施伯劝告鲁庄公杀掉管仲,如果让管仲返回齐国,将会成为鲁国长久的祸患,但鲁庄公最终还是把管仲交给了齐使。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2)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14. 鲍叔牙认为管仲能做到“宽惠柔民”,那么管仲是从哪些方面做到“宽惠柔民”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阅读题目

【答案】

10. ADG

11. B

12. C

13. (1)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

(2)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

14. ①顺应民心,施行宽松的政策。

②关心百姓疾苦,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

③减轻刑法,施行仁政。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句意: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

“施伯”和“鲁君之谋臣也”是判断句的主谓两部分,故在“伯”和“也”后断开,即在A和D处断开。

“之”作“将用”的宾语,故在“之”后,即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不用怕受冻挨饿了。

B.不正确。材料中的“柄”是权柄、权术;句意:治国不失权柄。/授人以柄: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

C.正确。“不令”即不听从、不服从命令。句中具体是指管仲是“不令之臣”。

D.正确。“我存安之”的意思:我使他们平安。《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是“慰问、安慰”的意思。句意是:人才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C.“鲍叔牙解释管仲是心怀宽宥之人”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鲍叔牙的意思是管仲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如果桓公能够宽宥他,管仲一定会忠诚于桓公。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夫”,放在句首,是发语词,表议论,可译为“那,那个”;“是以”,因此;“滨”通“濒”,濒临、接近。

(2)“繁”,多;“意”,内心;“不行”,古今异义,句中指“不能推行”;“危”,危险。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重要问题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管仲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宽惠柔民”。

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提炼出:要使国家治理兴盛,就要施行宽松的政策,顺从民心。

从“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等语句,可提炼出:要关心百姓疾苦,让他们休养生息。

从“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等句可提炼出:要减轻刑罚,不要滥用,要施行仁政,让百姓心悦诚服。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从莒地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戴盔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百姓的父母。将要管理孩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请让他活下来。”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材料二: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