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冬天 阅读答案

  2022-11-22 17:09 

羊的冬天

李娟

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侧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他在想些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

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

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

他说:“在放羊。”

我真蠢。

——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

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

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

“为啥?”

“你嘛,肯定不到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

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致迷失方向,在苍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

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

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

作为不放羊的人,我、嫂子,还有加玛,整天清理牛圈羊圈,背雪,打慷,赶牛,绣花……然而就算从早忙到晚,也没有出去放羊的人一半那么辛苦。

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用哈语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

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

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捱。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离开后的空羊圈因潮湿和温热而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

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细微传来的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撒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在赶牛、系骆驼,忙乱不已,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下了沙丘向东走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每天出发前,居麻总会在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一一观察大家的状态。若又发现一只羊嘴部结满厚厚的黄疮,便用指甲生生抠去那黄疮的痂壳,露出鲜肉,再叫我端来盐水浇洗……总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张嘴弄得血淋淋的,滴着血,走在羊群中特扎眼。天又这么冷……我心里很不安,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毕竟他放了一辈子羊,可能是经验之举吧。

在特别冷的日子里,居麻就拎着洗手壶在羊群中东找西找,不时捉一只羊骑在胯下,掰着它的脑袋浇水。我问他在干什么。回答:给羊“刷牙”。这种话当然不能信,得靠自己观察。我便认真地观察,结果发现是在喂药片。他这才承认是在给羊治“感冒”。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他说:“流鼻水,打喷嚏。”当然,这种话也不能信,但又实在观察不出。

至于给羊抹灭虱灵……也不知从何判断。我见他大都涂在羊背上,有一些则涂在肚子上,大约根据羊毛的凌乱形状来判断有虫的部位吧?羊哪里痒了,自己会在圈墙上蹭来蹭去。唉,这么冷的天,羊毛就像一床厚被褥,虱子们想必都过得很舒服,又暖和又有得吃喝。

在我这个外人看来,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羊的灾难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看到的情景大多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就不说那些痛苦了——那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吧。

(节选自《冬牧场·羊的冬天》,有删改)

阅读题目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居麻是一个哈萨克族牧民的形象,在他身上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粗砺、坚忍以及极强的生命力。

B.“我心里很不安,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通过心理描写,既表现了“我”对居麻行为的不理解,也反衬了其经验丰富。

C.作者为读者呈现了游牧民族最真实的一面,居麻、嫂子的形象虽不完整,却深刻地展现了他们安然自适的生活态度。

D.作品像摄像机一样忠实摄下真实事件和人物外在言行,通过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巧妙地运用反衬手法,呈现作者所见所闻。

8.文章写居麻讲述“汉人放羊”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9.2010年1月,李娟加入了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发起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冬牧场》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7.D

8.①“汉人放羊”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冬季牧羊的寒冷、艰苦与寂寞,展现了真实的牧民生活②突出哈萨克族牧民不怕艰苦,能够忍受痛苦,也表现汉人对哈萨克族牧民在冬牧场放牧的艰辛的无知③居麻不直接回答“我”的建议可行不可行,而是用讲故事“回答”,讲故事后哈哈大笑,让读者感受到居麻这位哈萨克族牧民风趣爽朗、坚韧顽强的性格。(意对即可)

9.(1)故事真实: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生活。(2)①叙事精彩: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居麻放羊、饲养羊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②语言精彩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写“羊群晚归”的一段文字;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居麻的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真实感人。(意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通过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错,文章大部分是对话,文中并没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汉人放羊”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冬季牧羊的寒冷、艰苦与寂寞,展现了真实的牧民生活;

“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然后他给“我”讲了“汉人放羊”的故事,说明哈萨克族牧民知道在冬牧场放牧的艰辛,但他们依然需要每天放牧七个小时,突出哈萨克族牧民不怕艰苦,能够忍受痛苦,也表现汉人对哈萨克族牧民在冬牧场放牧的艰辛的无知;

“说完哈哈大笑”,让读者感受到居麻这位哈萨克族牧民风趣爽朗、坚韧顽强的性格。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故事真实:从取材来看,文中写的哈萨克族牧民居麻放羊、饲养羊的故事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生活。

叙事精彩:根据“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每天出发前,居麻总会在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一一观察大家的状态”等可知,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居麻放羊、饲养羊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语言上,“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侧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细微传来的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等描写细腻传神;“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他说:‘流鼻水,打喷嚏。’”等,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居麻的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