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 阅读答案

  2022-11-17 23:49 

动静

沈从文

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象对于这次开拔,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难于了解。

“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

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

“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

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同样是新兵,也差不多。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只要有三个月时间训练,加上我那两连的弟兄,开上前去保你同样打得很好。这也有个秘密,用白面粉代替白药,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

“可是到前面去也够受!”

“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为国家,什么苦难都得忍受!”

“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

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胜过事实。”

“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

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还是让他们留在本地服务好。前方要人后方也要人。这战事正在扩大延长,一时不会结束的。本地可做的事极多,他们肯热心去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

医生问他什么时候离开。他说,“正等候师部回电。这里有两连本师伤愈弟兄,预备跟我一同走。总部意思把这两连人由我率领,开到长沙去,编作荣誉大队,做个模范。到时说不定还有各界团体给我献旗!我想算了吧。这战争离结束日子还长,我们并不是为一种空洞名分去打仗的。”

军官把话引到另一回事上去。“好天气!”他想起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同本团两百受伤同志,躺在向南昌开行的火车上,淋了两整天雨,吃喝都得不到。车到达一个小站上,警报来了,亏得站上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七手八脚,把车上人拖拖抬抬到路旁田地里。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又可照常通车了,伤兵列车开行时,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象一切照常。那种冷静尽职的神态,俨然在向敌人说,“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想起这件事情时,军官皱了皱眉头,如同想抹去那点痛苦印象。

军官像是自言自语,答复自己那种问题,“看大处好,看大处,中国有前途的!”

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才知道这个军官五天内就得回到前方去的消息。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

师部第二次来电,对开拔时日却改五日为三日,算来第二天就得出发。团副官当天就雇妥了大小七只空油船,决定次日下午三点集合开拔,将船直放常德。

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人,上了那只大船。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的说,“又要去!把小鬼子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

那军官站在自己乘坐那只大船船头上,穿了一身黄呢军服,一件黄呢外衣。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打破了沉默,向那个部属发问,“同志,你是第几连的?是师部留守处的?”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

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团长,团长,我们今天正开会,商量欢送你和负伤将士重上前线!这会定在后天举行,在大东门外体育场举行!”

军官见是两个学生,“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就要开船了。”

他看了看表,“省里来电命令我们今天走,再有三十分钟就开船了。请你费神替我向大家道谢,说我来不及辞行。”

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一人预备回学校去报告,另一人本打算去党部报告,到了大街,看看时间已来不及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眼见大船已拔了锚,船上人抽了篙桨在手,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

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

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

忽然发现前面一点修船处有一堆火,忙奔跑过去把鞭炮点燃,再沿河追去。

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

(写于1940年,有删改)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医生听说军官申请取消休假,准备开拔,难以理解,对不让军官接受家乡壮丁,感到气愤,认为军官的牺牲不值得。

B .对于学生的热心和敬仰,军官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上战场杀敌没有留在后方有意义,一腔热忱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C .学生出身的车站长冒着火车被炸的危险,仍旧意气用事,照常摇旗,说明军官对学生“热心”的分析是正确的。

D .军官提前结束休假,师部还将开拔日期由五日改为三日,可知国共之间的战事吃紧,但从军官、士兵、学生的状态能看出必胜的信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刻画军官形象,“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同样打得很好”“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多角度塑造了这位英勇善战的军官形象。

B .小说里有多处口号标语式的表述,如“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用在这个特殊语境和历史情境下,并不显得生硬,反而给了读者力量。

C .小说最后一段以景物结尾,景物的特点突出“静”和“压抑”,这类似于《祥林嫂》中的景物描写,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的景物带给读者的并不是绝望,而是冲破黑暗的力量。

D .小说运用了反衬手法,陌生军佐在紧张开拔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矛盾中,茫然不知所措,军官适时指点才打消了他的疑虑,这对塑造军官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8 .小说塑造军官这一形象时,多处写到“笑”,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6 .B

7.D

8.“笑”多次出现,是军官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军官的随和、沉稳、乐观、不畏艰险的性格、品质。

军官“微笑”给沉重压抑的氛围增添明亮的色调,表达了作者必胜的战斗信心。9.医生的出场引出学生性格的讨论,既写出了当时学生的精神面貌,又衬托了军官深刻的思想,丰富了人物性格。

学生在小说中的不同地方出现,作为插叙部分组织小说,使得小说的结构层次发展有条不紊,又曲折有致。

学生热爱崇拜军官,为开拔军人们鸣炮送行,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心声,使得小说主题的抒发更加丰富自然。

学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因为他们生机勃勃,表现了社会的“动静”,呼应题目。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 .“对不让军官接受家乡壮丁,感到气愤,认为军官的牺牲不值得”错误。结合“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分析,医生只是有疑问,并没有感到气愤,认为军官的牺牲不值得。

C .“仍旧意气用事,照常摇旗”错误。结合“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象一切照常”分析,车站长是在路轨修好后正常摇旗,不是意气用事。

D .“可知国共之间的战事吃紧”错误。本文写于1940年,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

故选B 。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 .“小说运用了反衬手法”错误。结合“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分析,陌生军佐茫然不知所措,军官适时指点,军佐打消了疑虑,这是正面衬托军官人物形象的。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胜过事实’”“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等分析,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回答别人的问题,说明他很随和。对于一些问题,始终能坚持微笑回答,可以看出他很沉稳。然后坚持认为“机会倒很多”,说明他比较乐观,不畏前途艰险等。

抓住“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军官依然微笑着”“军官笑了”“军官依然微笑着”等分析,坚持“微笑”“依然微笑”,这里军官的“微笑”给沉重压抑的战争氛围带来一点轻松,增添一点明亮的色调,用微笑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战斗必胜。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胜过事实”“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等分析,此处以医生的出场引出学生,医生和军官探讨了学生性格特点,写出了当时学生的“热心”,军官对学生的“热心和敬仰”有着非常理性的认识,体现军官思想的深刻性,丰富人物性格。

结合“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等分析,学生在小说中的出现,有的部分作为插叙部分内容,插入学生的活动内容,丰富文本内容,使小说结构富有层次,曲折有致。

结合“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等分析,年青学生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崇拜军官,还为开拔军人们鸣炮送行。通过学生这个群体的表现来反映当时百姓的心声,丰富小说主题。

结合“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两个学生给愣住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等分析,作者着力刻画学生这个群体,这些学生跑来请教问题,召集代表大会,鸣鞭炮,一面跑一面尖声喊等,他们身上充满活力与激情,表现了社会的“动静”,与题目“动静”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