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终南别业 阅读答案

  2024-04-16 22:41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注】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年轻时元好问因战酷遂离家乡。二十年后,国破家亡、历尽磨难的元好问又回到故乡隐居,过遗民生活,此时他已五十岁。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化用谢朓的诗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点出此地荒凉萧瑟的特点。

B.“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中“醒”与“醉”并列,重点在“醉”;“醒”不过是“醉”与“醉”之间的过渡,醉才是常态。

C.“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两句诗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俨然是一幅山水画,可谓“诗中有画”,且富含哲理。

16.面对隐居生活,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阅读题目

15.A(“点出此地荒凉萧瑟的特点”错。联系上下文,结合谢朓的诗句可知,上阙后三句点出这是隐居佳境。)

16.(1)同:隐居时悠闲自得的心境。①第一首,写出这里村落隔绝喧嚣,景色优美怡人,表现悠然自得之情。②第二首写自己随性而游,吃斋奉佛,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

(2)异:①第一首,抒发国家灭亡后闲居无所作为的无奈之情。“惟有清风明月”不过表象,实则满腹忧愤愁苦,面对战乱,无能为力,只能借酒消愁,麻痹自己。②第二首表达诗人淡泊闲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意致。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与“林叟”尽情谈笑。以上表现出诗人淡泊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相同点2分,不同点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在元好问二十五岁的时候,蒙古军便已破忻州,他好容易才逃出去。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在家破国亡之后,历尽磨难的元好问又回到故乡过遗民生活,此时元好问已五十岁,择居母亲张氏娘家东园。颠沛流离多年方始安定,眼见家乡宁静太平,年成丰收,他如释重负,作了这首曲。卜居,就是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居住。外家,即他生母张夫人的娘家。

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终南别业》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把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译文:

中年我已有好道之心仙晚年迁家到南山脚下。兴致一来我独自漫游,快意佳趣只有我自知。闲情漫步到水尽之外,坐下仰望南云为飘动。偶尔与林中老叟相遇,谈笑不停忘记了归期。

没有了
已经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