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戏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木偶皮影戏是湖湘文化在艺术上的形象展示。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留存,经历了从繁荣到没落到振兴这样一个过程。随着湖南木偶皮影戏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变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文化娱乐丰富多彩,电影、电视、电脑等传媒艺术不断冲击着木偶皮影戏这种“小儿科”艺术,木偶皮影戏何去何从?只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湖南木偶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它具有艺术发生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湖南木偶皮影戏的源与流
“湖湘文化”至今都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来界定,但是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富。从广义上讲,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的总和(万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湖湘学术与文化研究》 第293页-295页)。
作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南木偶、皮影戏在全省分布广泛,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千年地域文化的浸淫,已经产生较强的地方性,它的形成与民间的祭祀活动,特别是傩愿戏密切相关。戏曲专家称目连戏是“百戏之祖”,或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其实,木偶皮影较之目连戏一点都不显得“年轻”。
湖南木偶戏,起源于汉,最早见于史籍是《旧唐书・崔慎由传》中记载:唐咸通六年(865),桂州戍边官兵起事,经湖南“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湖南木偶戏至清代已甚为兴盛。清同治八年(1869)《溆浦县志》中,载有清嘉庆辛酉(1801年)科举人邓大猷的《竹枝词》:“梨园弟子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但过重阳风雨后,村村演剧赛秋成。”清代,杖头木偶依据演唱的戏曲声腔被划分为五大流派:祁阳派,唱祁剧,表演粗犷朴实;溆浦派,唱辰河戏,表演豪放;衡山派,唱衡阳湘剧,表演细腻;常德派,唱常德汉剧,表演具有乡土气息;长沙派,以唱长沙湘剧为主。各派均有自己技艺高超的艺人。然而,木偶戏传承至现代,班社数量巨减,鲜有演出。为了改变现状,一些地方,花鼓戏音乐和新创音乐,也已进入木偶戏的演出。1956年,湖南省木偶皮影剧团成立以后,湖南木偶戏在艺术上更有变革。
皮影戏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湖南旧时称“灯戏”、“影子戏”或“灯影戏”。皮影戏,是光和影的艺术,它是城市乡村夜生活的产物。湖南皮影戏的历史可考证,至晚可推溯到明末清初时期,“于没有确切材料,我们以为湖南影戏形成时间的上限暂难拟订,但其下限不会晚于1855年”( 李跃忠,《湖南影戏形成时间略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有史料可证明湖南影戏的历史至晚可以推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湖南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湖南长沙市和衡阳市两地区,波及益阳、常德、湘潭等地。现尚存于长沙、衡阳等地。抗战时期,田汉曾组织皮影戏艺人参加抗日救亡宣传。至解放前夕,长沙望城县全境各乡遍布皮影戏班,共计约100余个,良好的艺术氛围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皮影艺术家。
二、湖南木偶皮影戏在当代社会的失落
如前所述,比起其他任何剧种,木偶皮影戏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都显得尤为重要,个中原因似乎很复杂,却又十分简单,但最直接的还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娱乐丰富多彩,电影、电视、电脑等传媒艺术不断冲击着像木偶皮影这种“小儿科”艺术,如果是停滞不前,随时都有萎缩、消亡之危险。木偶皮影戏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湖南杖头木偶皮影戏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已见端倪。
1、湖南木偶皮影戏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众多的木偶流派、班社、剧目均已消失。1993年,湖南怀化戏剧理论家李怀荪偶遇一次辰河木偶戏《香山》的演出,他对其进行了全程考察,从那一案例来看:木偶戏的演出是依托祭祀活动展开的,民间的戏剧赖以生存的基础,并非源于审美的需求,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前者,依托于市场;后者,存在于祭祀。民间的戏剧赖以生存的基础被动摇,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衰退阶段(孙文辉 :《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岳麓书社,2009年,第292页-294页)。如属于湖南木偶五大派系的祁阳派在民国时期,有半职业、职业木偶剧团108个,艺人500余人;著名艺人有刘光奎、王连生、唐耀、刘玉生等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祁阳“仁和班”被邵阳文工团接走,成立邵阳木偶剧团。1956年,邵阳木偶剧团与长沙皮影剧团合并,成立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1961年,祁阳县创办了一个木偶剧团,接收民间艺人18人,青年学徒7人,“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属于祁阳派的武冈木偶戏,当地群众称为观音戏,近年来已无演出活动。另一派系的常德木偶戏至民国年间已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初期木偶戏得到复兴,全市木偶戏班达到31个,然而,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之下,木偶队逐渐停止活动,尤其是近年来,木偶演出几近消失。
2、目前一些传统民俗习惯日益淡化,湖南木偶皮影戏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一个戏班或几个戏班在婚丧寿庆等活动中,连续演唱几天几夜甚至十几个日夜的场面不复再见。湖南木偶戏在广大乡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例如在解放前,长沙庙宇甚多,大庙及会馆都建有戏台,在这些地方,长沙皮影戏常演寿期戏,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戏、三月十五的财神戏等。另外,在街巷乡间,如某家失火后,就演两本影子戏以祭祀火神;农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戏”,庆祝收成;农闲时,就演整本还愿戏;一家一本,一个屋场连一个屋场,连续演一个多月。而现在的生日、婚娶、建新房、搬家等喜事,不是举办晚会就是请剧团唱戏。影子戏因阵容不够气魄,所以在乡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缩小。
3、一些颇有造诣的湖南杖头木偶戏、皮影戏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而年轻人认为唱影子戏没出息,不愿学习,故出现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是能在湖南杖头木偶戏技艺上独树一帜的人很少。例如邵阳布袋戏系自元未传入,经明、清、民国至今一直在宝庆南路燕窝岭传承。清光绪年间,少数刘姓族人在周边县镇新宁、武岗、洞口定居,演唱布袋戏,解放后绝迹。目前,只在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刘姓族人中流传。600余年来,刘氏子孙一直遵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把布袋戏作为族人谋取生计的看家手艺,世代相传。守旧思想,影响着传承人的延续问题。邵阳布袋戏也遇同样的困境,传人老迈,“恒”字辈布袋戏传人只有刘恒荣,今年已是80高龄。“永”字辈传人仅有两人,分别是刘永章,今年63岁;刘永安,今年60岁。刘氏第19、20代子孙们,都将祖传的布袋戏当作老古董,不愿学唱。
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木偶戏皮影戏的兴趣也愈来愈淡漠,认为这只是儿童的节目,演出收入也很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演出市场急速萎缩,非常不景气,许多中青年影戏艺人退出舞台,改作他行以谋生计;而年轻人也因该行业的不景气,不能养家糊口,所以无人投师学艺。
湖南木偶皮影戏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已见端倪,对古老技艺传承与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三、湖南木偶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进入当代社会,虽然艺术团体作了不懈努力(如进入学校为少年儿童演出、做课本剧等等),但危机依然存在。木偶、皮影戏到底在当代社会有不有存在的价值?值不值得我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呢?这是毋庸置疑的。湖南木偶皮影戏作为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湖南人情感历史的一段生动记忆,是对于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仍有借鉴作用的艺术宝库,是少年儿童乃至成人社会艺术修养的好载体。
1、当代价值
加强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是湖南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木偶皮影戏也一样,因为,它有着自己存在着一些杰出价值。
第一,为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欢乐提供了巨大的文化空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与经济交往的特定场所,提倡和鼓励这些文化节日的开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著名剧作家田汉曾说:“影子戏是我接触戏剧的起点。”在广大的乡村,皮影戏正是普通农民观赏艺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现代化都市,木偶皮影戏是少年儿童和部分青年喜爱的艺术。发掘、抢救、保护湖南皮影戏,对湖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近几年来不断生产出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新型卡通剧目,同时开拓演出市场,走出湖南,走出国门,观众反映热烈。
第二、湖南的杖头木偶戏,在全国首屈一指,更是中国木偶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皮影艺术在北方比较常见,主要分布在河北、陕西、山西一带,而南方的皮影戏却比较少见。长江以南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一定特点,产生较大影响的皮影戏就是湖南皮影戏。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中国皮影艺术中实属罕见。发掘、抢救和保护湖南皮影戏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戏剧史,同时也对世界艺术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 、有着丰富的活态性,对研究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有一定的价值作用。湖南木偶戏无论是从唐时“倡卒”手中的木偶始,还是在当代农村观音菩萨生日演出的木偶戏到至今,就与祭祀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与生活习俗的关系、与民间宗教的关系,在文化的层面上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四,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和传承性,可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民族化的教材。学习与教育,是一个民族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我们的教材都是来自前人对历史的总结和文化的创造,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真正喜爱湖南木偶、皮影戏,除了与时俱进,对现有的节目进行改进外,同时还要把剧目中的一些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知识等保留下来。同时传承与保护为青少年一代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培养,提供了生动而又鲜活的教材。近几年来,专业和民间剧团深入全省各地中小学学校,开展湖南皮影戏的演出和教学,使少年儿童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产生兴趣,其教育意义不可估量。这些地方化的历史文化教材所体现出来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美学价值,也是现行的教材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
第五,有着特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收藏价值。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造型艺术品。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被誉为“东方杰出傀儡艺术家”的何德润所雕刻的湖南传统皮影戏人物武松、梁红玉等群像被莫斯科木偶剧院博物馆收藏……它所代表的是鲜有的中国文化特色。另外,木偶戏雕刻工艺品,也是一种雕刻艺术和具有儿童趣味的玩具艺术。
第六,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支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观光”。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地落下了帷幕,而关于奥运的话题则仍在延续,人们回忆、留恋、总结并展望。在热闹的奥运村里,也随处可见各种中国民间艺术,并且深受外国运动员的欢迎,其中就有木偶戏、布袋戏和皮影戏。另外,我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在福建开往金门岛的游船上有不定时的表演皮影戏,获得广大游客的喜爱。布袋戏近年也参加了省内外许多旅游节活动并出国演出。
第七,能够为世界文化增添新的精神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类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福祉,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生机所在。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
2、保护措施
第一,1998年,湖南省文化厅将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作为省直文艺团体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对湖南杖头木偶戏全力进行保护和弘扬,为湖南木偶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政策保证。
第二,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召开了打造湖南杖头木偶戏品牌的专项工作会议,对保护、弘扬湖南杖头木偶戏的奋斗目标、工作原则、资金投入等作了部署。制订10年保护计划,实施了五年规划。
第三,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积极向社会各界争取资助,并以合作的形式准备在湖南省长沙市最繁华的地段,新建一座能容纳600人的剧场,专门进行木偶皮影戏的演出。
第四,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仅要抓好湖南木偶皮影戏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要抓好湖南木偶皮影戏表演、创作、设计和制作等方面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第五,组织创作、生产和演出更多湖南皮影戏的优秀剧目,让更多的观众真正喜爱湖南木偶皮影戏。
第六,深入全省各地中小学学校,开展湖南木偶皮影戏的演出和教学,使少年儿童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产生兴趣,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湖南木偶皮影戏的传承难题。
第七,委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办湖南木偶皮影表演班,有步骤地培养湖南皮影戏的专门人才。
第八,组织以湖南皮影戏等为主体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充分发挥湖南皮影作为雕刻艺术的功能,增强其生命力,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九,组织湖南木偶皮影戏剧目参加中国艺术节、全国木偶皮影比赛、湖南艺术节,检阅和促进湖南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湖湘文化是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是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借鉴,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我们只有在生活中去感受去体会,才能理解其赋予传统木偶、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