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4-15 15:48 

材料一: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②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是,安石见上论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料卿学问如此,亦欲施设,必不固辞也。”安石对曰:“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然天下风俗法度一切颓坏,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则安常习故,而无所知;奸人则恶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无所知者和之于后,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陛下诚欲用臣,恐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几能粗有所成。”上曰:“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礼义廉耻之俗成,而中人以下变为君子者多矣。礼义廉耻之俗坏,则中人以下变为小人者亦多矣。”上以为然。

(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

【注】①昼:齐国地名。②高子:孟子的学生。

阅读题目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犹足用A为善B王C如用D予E则岂徒齐民F安G天下H之民举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指哪里、怎么,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用法和意思都不同。

B. 不予追,指没有追回我,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结构相同。

C. 固辞,文中指坚决推辞,其中的“固”与成语“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

D. 中人,文中指普通人,与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孟子要么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贪图功名利禄,尤其不满他离开齐国时恋恋不舍的迟缓。

B. 孟子认为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非但不迟缓,反而可说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齐王能够改变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听说后十分惭愧。

C. 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王安石表示经术正是施政的基础和凭借,并指出施政的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改变朝中风气。

D. 对于齐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轻易上位:两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想施展抱负,造福苍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2)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

阅读题目

【答案】

10. BEG

11. A 12. C

13. (1)向国君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拼尽全力后才住宿吗!(2)即使有独到的真知灼见,恐怕也来不及见到功效就被不同意见战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仅仅让齐国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全都可以安居乐业了。

“王”名词,运用名词断句法看,在句中分别作主语,一个句子是“王犹足用为善”,一个句子是“王如用予”,“则”连词,常用在句子开头,可知BE处应断开。

“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是对应表意,涉及不同对象,可知G处应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能力。

A.错误。“指哪里、怎么”错,应是品行不端、邪恶。/疑问代词,什么。句意:对品行不端的人使他们改恶从善。/他还仰赖什么呢?

B.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追予”。/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句意:没有追回我。/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

C.正确。坚决推辞。/稳固。句意:一定不会坚决推辞。/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D.正确。均为“普通人”。句意:那么普通人(中等资质的人)成为君子的人就多了。/才能不如普通人(中等资质的人)。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错误。由“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可知,认为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的是他人,不是皇帝,皇帝是了解王安石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谏于其君”,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其君谏”;“受”,被接受;“悻悻然”,怨恨失意样子;“去”,离开;“穷日之力”,拼尽全力。

(2)“虽”,即使;“昭然独见”,独到的真知灼见;“效功”,见到功效;“为……所”,表被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我对此想不通。”高子把这些话告诉孟子。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就是希望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之后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我即使这样,难道是舍去齐王吗?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仅仅让齐国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全都可以安居乐业了。那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像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拼尽全力后才住宿吗!”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个小人啊。”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最初,王安石拜见皇上讨论天下大事。皇上说“这不是你不能为我推行新政。我一定要拿政事烦劳你,是料想到你的学问如此,也想施行设置,一定不要坚决推辞。”王安石回答说:“我来侍奉陛下的原因,本来就是希望帮助陛下有所作为。然而天下的风俗法度一切都颓废败坏,在朝廷上很少善人,君子庸人安于常规习惯旧例,没有什么知道的;对品行不端的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却都有所顾忌。有所顾忌就在前倡导,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在后面应和,即使有独到的真知灼见,恐怕也来不及见到功效就被不同意见战胜。陛下实在想任用我,恐怕也不应该匆忙,我认为应该先当众讲解阐述主张,使他们对我所学的根本与细节不怀疑,这之后才任用我,或许可以大致有所成就。”皇上说:“我了解你时间久了,不是恰好今日。人们都不能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果真不足以处理社会上的事物,那么治理天下的理论依靠什么实施呢?”宋神宗说:“不知道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凡是想要使风俗美好,在于增长君子的道义,消除小人的道义,这是因为礼义廉耻都由君子出的缘故。礼义廉耻的风俗大家习惯上沿用,那么具有中等资质的以下的人成为君子的人就多了。礼义廉耻的风俗被败坏,那么具有中等资质的以下的人变成小人的人也就多了。“皇上认为他说的对。

(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