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①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事也?”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条例。秦府国司②,亦非官场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③,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役已输,令全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复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阅④,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中男:唐初规定百姓十六至二十一为中男,二十一以上为成丁。②国司:这里指国家的一个部门。③租调:赋税。④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是防止逃避赋役的措施。
阅读题目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亦非官A场B陛下C自秦王为D天子E国司不为F官物G其余物复H何所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敕,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是皇帝个人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更改。
B.固执,本义指坚持不懈,后多指坚持成见。文中太宗认为魏征过分坚持自己意见。
C.逋,在文中指拖欠,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D.白丁,泛指平民,按古代衣冠等级,平民只能穿没有任何染色的麻棉织成的衣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不赞同封德彝等人关于征兵的主张。封德彝重奏后,唐太宗很生气,命令: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只要身体壮大,亦可征召入军。
B.唐太宗很不能理解魏征的做法,召他来问话;魏征正色以对,批评唐太宗做法的错误,表现了魏征犯颜直谏、不避利害的可贵精神。
C.魏征认为,皇帝虽然希望官吏百姓都没有矫饰虚伪之心,但自身却没有做到;而唐太宗认为自己诚信待物,对魏征的话惊愕、不满。
D.唐太宗认识到是因为自己不了解民情而错怪了魏征,最后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给予赏赐,显示出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品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
(2)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
14.魏征反对征召中男入军的理由有哪些?请概括。(3分)
阅读题目
10.BEG
11.A【解析】“个人意志”、“不可更改”错,唐朝时的“敕”要经过中书省起草、皇帝过目,门下省复核、签署等程序。
12.C【解析】“唐太宗不满”错误,于文无据。
13.(1)如果精选健壮的人,用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们,他们就会百倍地增加自己的勇气,哪里一定在于人多呢?(“精简”“遇之以礼”“百”各1分,句意1分)
(2)我没有认真考虑,错误也是很严重的了。做事常常像这样失误,国家凭什么能够治理得好呢?(“深”“何以”“治”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中男全部征召,赋税杂役无法征收。
②近年军队“不堪攻战”,不是因为人数少。
③没有信守承诺,无法让百姓官吏信任。(每点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