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纸 阅读答案

  2024-04-10 00:09 

会呼吸的纸

苏沧桑

十月,霜降。

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像一场金色的雨,落在富阳元书纸古法造纸第13代传人朱中华身上。站在浙江图书馆地下一层古籍部金色的雨里,隔着一层玻璃,他看到另一些金色的雨,落在阅览区的仿古书柜和桌椅上。影影绰绰的光亮,清晰的咚咚咚的心跳,都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

一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将乾隆版《四库全书》中的一函在他眼前徐徐打开,两百多年前的旧时光呼啸而来。两百多岁的书,新得跟婴儿一样,闪烁着玉石般的润泽。

鼻尖传来一缕熟悉的气息,是他已闻了四十八年的气息,空谷、阳光、雾气、溪流、毛竹的气息,一张竹纸的深呼吸。

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龟甲、青铜、竹简、丝帛……荒野中,一个无名氏从一张破竹帘上轻轻揭下一层被太阳晒干的纤维物,惊异地发现可以在上面写字……灯影下,一个叫蔡伦的男人,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原料,挫、捣、抄、烘,成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真正的纸……船一样的纸,承载着唐诗宋词书法绘画,悬浮在浩浩汤汤的时光之河……一千多年前的某个元日,北宋皇帝庙祭,风轻拂真宗手里的祭祀纸,散发着竹子的清香。这张从江南富阳跋涉千山万水抵达京都的元书纸,在风里舞蹈,召唤着祖先、神灵,以及大地上的一切……

“我能把手套脱了,用手摸一下吗?”一段短暂的沉默。

“好。亲手摸过,说不定您真能把修复纸重新做出来。”

轻轻触及纸页的一霎那,食指中指和拇指指尖上传来丝绸般的凉滑,轻轻摩挲,则如婴儿的脸颊,细腻里又有一点点毛茸茸的凝滞。

“的确是清代最名贵的御用开化纸,洁白坚韧,光滑细密,精美绝伦。”

《四库全书》从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其中文澜阁本屡经战火,后递经补抄,基本补齐,就是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一部。然而,当年所用的开化纸,世上已经没有人能做得出一模一样的了。

可他觉得,这张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纸离他无比的近,像他失散多年的一个亲人: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它离我不远,我会把元书纸做得像它一样好。我尽力。”富阳大源镇朱家门村,逸古斋古法造纸坊。四十八岁的朱中华站在站了四十八年的纸槽前,听见隔壁传来淅淅沥沥捞纸的水声,回响了一千多年的水声。

“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曾经,富阳的山山水水里,镶嵌着无数手工纸槽。元书纸古称赤亭纸,是以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主要产于浙江富阳,北宋真宗时期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改称元书纸。又因大臣谢富春倾力扶持,又被称之为谢公纸或谢公笺。

朱中华家族中最辉煌时,是抗战前,太公朱启绪拥有八个纸槽、五十个工人。而此时,曾经日夜回响着淅淅沥沥捞纸声的朱家门村,朱中华成了最后的、唯一的坚守古法造纸的人。

朱中华从裤袋里摸出一盒烟和一只打火机,点燃了一根烟。阳光从屋顶的塑料棚布间漏下来,将一个中年男人不高但很壮实的身影投到积水的地面上。深秋的寒意从脚底升起,他只穿着格子棉衬衣和单裤,却一点都不觉得冷,这几乎是他常年的衣着,砍竹、捞纸、晒纸、送货、谈生意,都这么穿。其实他最喜欢的是那套米色的唐装,穿起来站在纸堆里写字,很像一个文人,但他怕村里人“晕倒”,从来不穿出门。烟雾绕上他长着老茧的食指和中指,绕上鬓角的白发,绕上紧皱的浓眉,挡住了他看向纸槽的目光,如时常挡在他眼前的一个个“难”。

朱中华相信纸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甚至相信,纸是有灵魂的。据《天工开物》记载,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要经过砍竹、断青、刮皮、断料、发酵、烧煮、打浆、捞纸、晒纸、切纸等七十二道工序,耗时整整十个月,像孕育一个胎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承载着生死悲欢、沧海桑田,那么重,那么痛,那么美,它怎么可能顽同木石?

朱中华所有的努力,就是想用竹子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纸,让会呼吸的纸、让纸上的生命留存一千年、一千零一年、更多年。

可是,很难。如今的人们,往往只关注纸上的字,关注是谁的画谁的印章,是否有名,有谁真正注意过一张纸本身,它来自哪里?如何制造的?能活多少年?谁在担心一张纸会永远消逝,一门古老的手艺将无人传承,一种珍贵的精神将永远绝迹?

如果一张元书纸开口说话,它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水的声音,水声里,是比古井更深的寂寞。

《四库全书》的触觉还在指尖萦绕,他掐灭烟,将双手慢慢伸进纸槽,看到遗失在时光深处的老精魂,在纸浆水里渐渐醒来。

(节选自苏沧桑《纸上》,有删改)

文本二:

①苏沧桑:这些画面,因为与“劳动”这个伟大的主题紧密相连,呈现了江南的另一种美,每一份最原生态的劳作里深藏着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无奈,也深藏着生生不息的古老美德,如同评论家所说:“‘美’的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的披肝沥胆、惊心动魄。”如同俞敏洪老师读了《纸上》后的感慨:“他们把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全部赋予了自己的热爱,以至于让人窥见了其中的无穷魅力和诗性。”

②苏沧桑:一门古老的手艺或活计,可能不可避免终将消逝,但一个民族的珍贵文明绝不能失传。像我在《纸上》自序中写的那样,“多年以后我不在了,一代代人不在了,无数记录者的文字还在,未来的人读到时,依然能从中触摸到一双双人民的手,听到更接近天空或大地的声音,看到始终萦绕在人类文明之河上古老而丰盈的元气。”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到“光亮”和“心跳”“都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这种描述给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感觉,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朱中华,这位最后的、唯一的坚守古法造纸的人,他的存在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映射出传统技艺传承的艰辛与不易。

C.作者把纸比作他失散多年的亲人,是因为纸让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熟悉,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传统技艺的珍视。

D.朱中华之所以担心穿唐装出门会让村里人“晕倒”,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穿着与平时的形象反差较大,村里人可能会感到惊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朱中华看到并触摸到《四库全书》的一函开头,以他将手伸进纸槽结尾。与《荷塘月色》写法相似,做到了首尾呼应。

B.“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灯影下,一个叫蔡伦的男人”,实写出朱中华触摸到元书纸时的激动心情。

C.“如果一张元书纸开口说话,它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水的声音,水声里,是比古井更深的寂寞”,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D.本文插入《四库全书》编修史实、元书纸的渊源、朱家的兴衰等内容,看似散漫,实则线索清晰,主题鲜明。

8.文章中画横线句子提到:“朱中华相信纸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甚至相信,纸是有灵魂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9.苏沧桑说:“每一份最原生态的劳作里深藏着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无奈,也深藏着生生不息的古老美德。”请结合文本对此作出分析。(6分)

阅读题目

6.C 【解析】张冠李戴,“他”指代的是朱中华,而不是作者。

7.B 【解析】“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实写朱中华的反应;“灯影下,一个叫蔡伦的男人”是朱中华想象蔡伦造纸的情景,属于虚写;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8.①纸的诞生要经历砍竹、断青等七十二道繁杂的工序,这种耗费心血、工序繁杂的制作赋予了纸一种特殊的生命力。②纸承载着人类的文字和情感,记录了人类的生死悲欢、沧海桑田。这种记录和传承也使得纸具有了生命的特质。③朱中华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古法造纸技艺,努力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纸,这种对纸的尊重和热爱,使得纸具有了灵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每点2分)

9.①克难攻坚的精神。纸的诞生要经历砍竹、断青等七十二道繁杂的工序。这种耗费心血、工序繁杂的制作体现了朱中华等手工艺人克难攻坚的精神。②热爱与坚守。“已闻了四十八年的气息”,朱中华几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心血制作纸张,彰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和执着坚守,这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③对古老文化和技艺的传承。造纸术是一代代勤劳与智慧的手工艺人用心血与汗水凝聚而成的。这种对古老文化和技艺的传承让中华文化不断绽放出生机与活力。(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