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桥 阅读答案

  2024-04-01 15:52 

故乡的桥

谭 谈

①老汉今年八十岁。年岁一大,记忆力就越来越差了。眼面前发生的事,一转过身就忘了。而小时候的事,却愈来愈清晰。近日,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友人发来请束,要我回去看看。猛然间,这触动了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 … …

这座桥,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看到的桥。它是我去外婆家的必经之地。几岁的时候,常常跟着妈妈走在这条“外婆路”上。从有记忆时起,我第一次看到它,觉得它是一栋房屋。只见这座盖着黑黑瓦片的屋子,立在一条小河上。真奇怪,于是扭转头去问妈妈:“这栋屋子怎么起在河面上呀?”“蠢宝,这是一座桥,一座屋桥。落雨天,可给过路的人避雨。热天里,可给赶路的人歌脚,桥立在河面上,风大,凉快。就像建在河面上的亭子。”从此我朦朦胧胧地知道了,世间还有这样的桥,兼供路人过河与歇脚,有桥与事的功能。大了,走南闯北,见识广了,知道这是风雨桥,也叫屋桥、花桥。叫它屋桥,顾名思义,它上面盖了瓦,像房屋。叫它花桥,是因为这种桥的廊柱、屋檐上一般都画有花(画)——我们那一带把画画叫做画花。这种桥,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标志。

我故乡建这座桥的地方,就叫做花桥。是不是因为建了这座花桥,因桥名地,把桥名变为地名了呢?不得而知。②但这里大一点的地名,叫做洞冲。两座山脉之间,形成一个长长的峡谷。洞冲就在这个峡谷里,所以有十里洞冲之说。又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都姓谭,所以又叫洞冲谭家 。尽管我老家的村子,早已属涟源市的另一个镇了,但到外面,我还是按老的讲法,对外人说,我是湖南涟源洞冲谭家的。

十来岁的时候,我到过离家二十里地的桥头河。在我儿时的见识里,那是一个大地方,好多好多的房子挤在一条河边。后来我才晓得那里叫镇。那次在桥头河镇上,见到了一座石孔桥。桥增头,有一个老头煮了一大锅南粉(红薯粉)在卖,两分钱一小碗。妈妈给我买了一碗,味道鲜美极了。这大概是肉汤或骨头汤煮的。这份记忆,几十年了,还暖暖地留在我的心头。想到这里,一首小时候 常唱的儿歌,又涌了出来:“白米饭,肉汤淘,呷十二碗还肚漕(不饱)……”多么温馨的儿时记忆啊!

到了十三岁,我去县城蓝田读初中。蓝田的涟水河上,也有一座石孔桥,叫蓝溪桥。桥垱头有一家面馆,特有名。做出的面,特别好吃。可是当时家里穷,兜里没有钱。记得当时的肉丝罩子面,每碗一毛八分钱。最便宜的光头面,也要一毛钱一碗。自己真想去尝尝,于是邀了一个同学,每人出五分钱,合买了一碗光头面,一人分一半。那味道,至今还留在心里……

桥头河的桥、粉,蓝田的桥、面,那份美好的记忆,伴随我终生!

这是故乡的味道啊!

这一天,是2024年元旦,一个好日子。天气真好啊!暖阳高照,惠风和畅。已是隆冬,却暖意融融。前两天看天气预报,还说有小雨,降温近十摄氏度。心里真为乡亲们捏了一把汗。也许是天公作美,开恩送给修复当地风物、保护地方文化的这一方山民一个大太阳,送来一个好天气。

修复的花桥,屹立在河面上,威武挺拔!披红挂绿,一桥喜气。河岸两边,一个个彩球,拖着一幅幅巨型喜庆标语,从空中落下。彩幅标语悬挂的两边山坡,立着一栋一栋的崭新的农舍。每一栋都亮丽、别致,造型也都有特色。如果在城里,那就是别墅了。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新气象啊!而此时此刻,那些住在新屋里的人,都往桥边、河边走来了。③放眼看去,河乐了,山乐了,田园乐了,人乐了。整个山村,十里洞冲,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竣工庆典的会场,就设在刚刚复修竣工的新桥一侧的河岸。此时,桥边,河边,村街边,人潮涌动。十里洞冲沸腾起来了……

这是十里洞冲的节日。

相会在这里的人群,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是老人还是孩童,闪动在阳光下的,都是笑脸!不少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在摄像。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十四亿多人口,大概除了幼小的孩子外,几乎都是摄影家。而每一个家庭,都是电视台。他们摄下的新闻,随时可以发布给公众。我看到,一个七旬老妪,也举起手机,在熟练地摄像,拍短视频。虽然脸上布满了皱纹,但她的每一条皱 纹里,几乎都溢满了从内心沁出的甜蜜的笑容……

主持人邀我上台讲几句。我面对着这座四百八十多年前修建、如今复修并威武地立在自己面前的花桥,面对一片欢乐的乡亲父老,动情地说:“这座桥,是四百八十多年前我们的祖宗建起的,是我们十里洞冲的文化标志、历史记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损坏消失了,那是一件上对不起祖宗、下不好向子孙交代的事情。如今,通过广大乡亲父老的努力,它又屹立在这里了。你们做了一件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好事。④我特意从省城赶回来,为你们喝彩,为你们叫好,为你们鼓掌,为你们点赞!”

故乡的桥, 一头连着祖先, 一头连着子孙。

故乡的桥,骄傲的桥,幸福的桥!

(《人民日报》2024年1月22日)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花桥的廊柱、屋檐上一般都画有花,是作者家乡人的独创,体现了他们祖先的生活智慧,成为当地的文化标志。

B. 作者的家乡,因为花桥而命名,洞冲也是也用类似方式命名,可见地名的命制有时和当地的建筑、地理等相关。

C. 作者对桥头河镇的石孔桥印象深刻,是因为妈妈让作者在那里品尝到家乡的美食,让自己的童年充满温馨的记忆。

D. 蓝溪桥垱头面的味道至今让作者记忆犹新,是因为那时家里贫穷吃一次面难能可贵,吃面见证着同学间的友谊。

7.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 处写“老汉眼面前发生的事,一转过身就忘了,而小时候的事,却愈来愈清晰”衬托出其对故乡刻骨铭心。

B.② 处写洞冲名字的由来以及称自己的家乡为洞冲谭家,意在说明自己的故乡叫花桥是因桥名地的可能性较大。

C.③ 处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乡村的新气象写得生动、具体,可知可感,同时也蕴含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赞美之情。

D.④ 处中的“喝彩”“叫好”“鼓掌”“点赞”,从内容上看似重复,但十分贴切,符合当时的场景和作者的心理。

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故乡的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5分)

9.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落实这一讲话精神的。(6分)

阅读题目

6. C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是作者家乡人的独创”错误,原文指说“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没有说是“作者家乡人的独创”; B “作者的家乡,因为花桥而命名”,原文“是不是因为建了这座花桥,因桥名地,把桥名变为地名了呢?不得而知”;D “是因为那时家里贫穷吃一次面难能可贵,吃面见证着同学间的友谊”错误,不全面,原文还有“特有名。做出的面,特别好吃”。

7. C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C “使乡村的新气象,可知可感……”错误,应该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8. ①“故乡的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勾连历史和现在,突出生活延续和文化传 承。②文章开头从接受邀请参加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典礼,引出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③接下来回忆故乡的三座桥,紧扣标题,突出“故乡的桥”的历史;④再回到故乡古桥竣 工典礼,把“故乡的桥”的历史和现时连接在一起;⑤最后明确“故乡的桥”,一头连着祖 先, 一头连着子孙:是骄傲的桥,幸福的桥,点明主旨,照应标题。(答出任意一点1 分,任意两点3分,任意三点5分)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题干要求要求分析标题“故乡的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且给出了分析的角度是“谋篇布 局”,答题时注意分析全文各层次的内容,然后分析和“故乡的桥”的关系。注意抓住文 中重点的句子“近日,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友人发来请柬,要我回去看看。猛然间, 这触动了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我故乡建这座桥的地方,就叫做花桥”“那次在桥头 河镇上,见到了一座石孔桥”“蓝田的涟水河上,也有一座石孔桥,叫蓝溪桥”“竣工庆典 的会场,就设在刚刚复修竣工的新桥一侧的河岸”“故乡的桥, 一头连着祖先, 一头连着 子孙”“故乡的桥,骄傲的桥,幸福的桥”。

9. (1)有文化传统的血脉。①文章围绕“故乡的桥”写到故乡的各种桥,体现了 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标志;②展现了温馨的儿时记忆以及故乡的味道, 凸显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2)有当代生活的底蕴。①故乡的桥, 一头连着祖先, 一头 连着子孙,对古桥的修复体现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②一栋一栋的崭新的农舍亮 丽、别致,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新气象;③七句老妪拍短视频,人们随时可 以发布短视频给公众,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④乡亲们修复古桥,我特意从省城赶回来,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叫好,为他们鼓掌,为他们点赞,展现出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每 点1分)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体征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然后找到文本中哪些内容体现“当代生活的底蕴”,哪些内容体现“文化传统的血脉”,答题时抓住文中的句子“这种桥,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标志”“多么温馨的儿时记忆啊”“这是故乡的味道啊”“是我们十里洞冲的文化标志、历史记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概括“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抓住“每一栋都亮丽、别致,造型也都有特色。如果在城里,那就是别墅了。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新气象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十四亿多人口,大概除了幼小的孩子外,几乎都是摄影家。而每一个家庭,都是电视台。他们摄下的新闻,随时可以发布给公众。我看到,一个七旬老妪,也举起手机,在熟练地摄像,拍短视频”“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损坏消失了,那是一件上对不起祖宗、下不好向子孙交代的事情”概括“有当代生活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