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 阅读答案

  2024-03-20 14:36 

材料一: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 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之。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 诘下之邪, 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 莫如法。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 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 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 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 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 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 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阅读题目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远在千里A外B不敢C易D其辞E势在F 郎中 G 不敢H 蔽善I饰非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奸邪,指奸邪之人,与“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B. 轨,车两轮之间为轨,后指车轮碾过的痕迹、路线,这里比喻秩序、规矩。

C. 中, 指符合、合乎,与《促织》中“又劣弱不中于款”的“中”词义不相同。

D. 公道,指公正无私的道理,与熟语“人间自有公道”的“公道”意思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主亲自考察百官,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即使君主目、耳及脑并用,臣下也会掩饰,所以君主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依赖法律治国。

B. 韩非子认为君主能够轻松掌控整个天下,各种类型的臣子在各种场合都不能使坏逾越本分的原因,就在于君主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执政。

C. 治国不能因为豪门权贵犯罪而偏袒,就像墨线不能弯曲来迁就歪斜不正的木料一样,应当以法为准绳,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

D. 君主可以制约官员的恣意妄为,但君主也受法令礼仪的制约,没有人能独断专横,那么正道就可以畅通,政事就能“无为”而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4分)

(2)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4分)

14.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历史进步之处? (3 分)

阅读题目

10.(3分) BEG【解析】 两个“不敢”结构对称, “不敢易其辞” “不敢蔽善饰非”然后发现, “远在千里外” “势在郎中”列举了两种情形。

11.(3分) C【解析】都是“符合, 合乎”的意思。

12.(3分) A【解析】原文为“故舍己能而因法”,即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

13.(8分)

(4分)(1)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回避; 奖赏善行,即使是平民也不遗漏。(刑、辟、匹夫各1分, 句意1 分)

(4分)(2)古代设置各级官吏,是用来制约民众的,使得他们不能恣意放纵自己。(有司、所以、自恣各 1分,句意1分)

14.(3分) ①法律要制约君臣,使之不能专断。②法律要发于人间,使之匡正自己。③法律要从国君立范,使之下行百姓。(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