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2-23 23:19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商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阅读题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文中同“雀" ,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4 分)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4分)

14.《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3 分)

阅读题目

10.CEF

11.B(B项,“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表述错误。文中“随”意为“追寻,追逐”;“随遇而安”的“随”意为“听任”,二者意思不同。A项,爵,古代的一种酒器,文中为通假字,通“雀”,意为“小鸟”;该词也可指爵位,用以区分地位和身份。C项,文中“东以弱齐、燕”中“弱”意为“力量小,软弱”,此处为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中“苦”意为“痛苦”,为使动用法,意译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D项,文中“固”意为“本来”,此处译为“的确”;“必固其根本”的“固”意为“使之固,巩固”,两者意思不同)

12.D(由材料相关信息可知,第三次即使兵力不足也要发动战争,导致军民遭受灾难的是穰侯,并非秦国谋臣)

13.(1)如果不在仁德上立志,便要终身忧患、受辱,从而陷入死亡的境地。

(句意2分,“苟”“志”译出各1分)

(2)砍削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

(句意2分,“削”“邻”译出各1分)

14.①儒家孟子主张施行王道,获得民心来统一天下,而要获得民心,就要使百姓富有,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

②法家韩非子认为国家稳定,才能聚散民,得民心,勿使民“疲病于内”,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

(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桀、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方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到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聚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野兽往旷野跑。因此,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替商汤、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喜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将受他驱使;即使不想称王于天下,也办不到。现在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好比是患了沉疴旧疾而需要找到数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也得不到。如果不在仁德上有志,便要终身忧患、受辱,从而陷入死亡的境地。《诗》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向南打败楚军,向东攻灭宋国,向西迫使秦国屈服,从中调遣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胜攻取,号令天下。齐国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是打了五次胜仗的国家,(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灭亡。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削砍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秦军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击破郢都,占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向东在陈城困守。在这个时候,如果用兵追逐楚军,就可以占领楚国;(如果)可以占领楚国,那么楚国的百姓就能够(归秦国)占有,楚地就能够(归秦国)利用。向东可以削弱齐、燕,在中原可以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够一举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六国合纵而紧密配合,驻军华阳城下,大王发布诏令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就可以攻下大梁;攻克了大梁,就可一举占领魏国;占领魏国之后,楚、赵联合的意图就会破灭;楚、赵联盟破灭,那么赵国岌岌可危;赵国危急,楚国抗秦决心就会动摇;大王向东可削弱齐、燕,在中原可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一举成就霸主之名,让四邻诸侯前来朝拜称臣。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魏人讲和,反而让魏人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以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这确实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