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2-04 17:50 

材料一: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挂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憧;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承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贵、育①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贯、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治。

(节选自《韩非子·大体》)

材料二: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焉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时赏,而天下皆党劝,通乎用非其有也。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青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节选自《长短经·大体第一》)

【注】①赏、育:指战国时期的孟贵和东汉末年的夏宵,二人都很勇武,胆识过人。

阅读题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使人A无离法B之罪C鱼D无失E水之祸F如此G故天下H少不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指顺应,与《庄子·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因”意思不同。

B.引,指拉、拽,与《出师表》中“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引”意思不同。

C.规矩,指两种校正工具。规,校正圆形的工具;矩,校正方形的工具。

D.所以,指……的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能做到“全大体”的人,不会让智巧烦扰心境,不会让私利拖累自身,不会吹开毛发来寻找瑕疵,不会洗去污垢来探察隐秘。

B.在最安定的社会里,百姓没有郁结不散的怨恨和愤愤不平的言论,国家不需通过法制就能实现百姓不会因战争而丧命的愿景。

C.材料一指出统治天下的人应该做到淡泊闲静,要依据普遍法则,全面把握法度,这样君主就能享受安乐,而大奸就会停止作恶。

D.材料二认为君主治国要懂得为君之道,不需事必躬亲,应该任用贤能的人并使他们各司其职,最终做到让官员既畏惧又爱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强调君主要有“大体”,二者在论证这一观点时的方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目

10.CFG(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人”做“无”的主语,A处不能断开。“离法”修饰“罪”,B处不能断开,C处要断开。“鱼无失水之祸”与“人无离法之罪”结构一致,D,E处不能断开,F处要断开。“如此”是像这样的意思,G处需要断开,“天下少不治”是指天下很少有不能治理好的,H处不能断开。原文标点为: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治。)

11.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文化常识。A项,“因其固然”的“因”指顺应,与文中加点的“因”意思相同。B项,“引喻失义”的“引”指引用,与文中加点的“引”意思不同。D项,“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指用来……的,与文中加点的“所以”意思不同。)

12.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国家不需通过法制就能实现百姓不会因战争而丧命的愿景”错误,从原文“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可知,最安定的社会的法制好比早晨的露水,纯洁质朴而不散漫,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法制。)

13.(1)把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理的对与错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与重寄托在权衡上。(“治乱”“是非”“属”各1分,句意1分)

(2)用取得的财产赏赐功臣,天下人都争相受到鼓励,这就是懂得利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竞”“劝”“通”各1分,句意1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句中的关键词:(1)治乱:国家的安定与动乱。是非:事理的对与错。属:寄托,委托。(2)竞:争相。劝:受到鼓励。通:通晓,懂得。]

14.①材料一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石匠用尽技巧修整泰山,孟贲、夏育用尽威力治理百姓,来论证君主要有“大体”,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②材料二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商汤、周武消灭夏、商之后将土地、财物封赏给功臣的例子,来论证君主要有“大体”,要懂得为君之道。(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证方法。两则材料都谈及君主要有

“大体”,材料一中“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使用的是类比论证;材料二中“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使用的是举例论证。作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能够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的人:瞭望天地的变化,观察江海的水流,顺应山谷的走势,遵循日月照耀、四时运行、云层分布、风向变化的自然法则;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让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理的对与错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与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法则,不伤害人的本性;不吹开毛发来寻找瑕疵,不洗去污垢来探察隐秘;不拉到准绳的外面,也不推到准绳的里面;对法禁以外的事情不苛刻,对法禁以内的事情不宽容;坚守不变的道理,顺应自然的规律;祸和福产生于是否遵守客观法则和国家法度,而不是产生于主观上的喜爱和厌恶;荣誉和耻辱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所以最安定的社会,法制好比早晨的露水,纯洁质朴而不散漫,人们心里没有郁结不散的怨恨,人们口中没有愤愤不平的言论。所以车马没有远途奔跑的劳累,旌旗没有兵败大泽的纷乱,民众不会因为外敌侵犯而丧命,勇士不夭折在将军的战旗之下;英雄豪杰不把名字记录在图书上,不把战功铭刻在盘盂上,国家编年的史册无事可记。所以说:没有比政令清简的好处更大的了,没有比天下太平的福遂更久的了。让匠石长寿千年,拿着钩子,看着规矩,举着墨线,去修整泰山;让孟贵、夏育带利剑去治理民众;虽然他们在技巧上用尽力气,又特别长寿,但泰山仍然无法被修整,民众仍然不能被治理好。所以说:古代统治天下的人,不让匠石用尽技巧来破坏泰山的山体,不让孟贵、夏育用尽威力来伤害万民的本性。依据普遍法则,全面把握法度,君主就能享受安乐,大奸就会停止作恶。淡泊闲静,顺应自然法则,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所以能使人没有触犯法令的罪过,能使鱼没有离开水面的祸害。像这样,所以天下就很少有不能治理好的。

材料二:

不懂为君之道的君主则不是这样。任何事都亲自做就不能任用贤能的人,不任用贤能的人,贤能的人就会厌恶君主,这就是君主的功业和名声受损、国家出现危机的原因。商汤、周武在一日之间就获得了夏、商的全部财产,用取得的土地封赏功臣,天下人没有不心悦诚服的;用取得的财产赏赐功臣,天下人都争相受到鼓励,这就是懂得利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说,设立官位并分配职务,是为君之本;委任官员并监督他们完成任务,是为君之本;喜欢谋略且不知倦怠,是为君之本;宽容大度且深得人心,是为君之本;包容污垢且藏匿恶物(胸怀仁厚),是为君之本。君主具备做国君的素质,官员对君主既畏惧又爱戴,这就是帝王能够成就大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