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3-05-19 16:55 

太祖吴元年九月,新内三殿成,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后曰坤宁。六宫以次序列,皆朴素不为饰。命博士熊鼎类编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书于壁间,又命侍臣书《大学衍义》于两庑壁间。太祖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夏四月丙辰,上谓侍臣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十一月辛丑,延儒臣教授太子、诸王,以起居注魏观侍太子说书。上问太子:“近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遂问:“此曲直孰在?”对曰:“曲在七国。”上曰:“此讲官偏说耳。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黜削诸侯。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二年二月戊申,上与詹同论文章,上曰:“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

六年二月甲午,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众。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

秋八月,上惩元氏以宽纵失天下,颇用重典。上谓彦良曰:“法数行而辄犯,奈何?”彦良曰:“用德则逸,用法则劳。”上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B.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C.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D.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注,中国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

B.“而诚意溢出”中的“诚”字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诚”字意思相同。

C.文艺,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和“高超的技艺”两个意思,此处是前一个意思。

D.“用法则劳”中的“劳”字与《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太祖命人在新建宫殿的墙上书写有鉴戒意义的内容,又让人在两廊的墙上抄写《大学衍义》,可见他讲求朴素,不愿奢华。

B.明太祖认识到宦官参政是加速汉、唐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即位之初就禁止宦官典兵参政,力图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

C.明太祖认为七国之乱是因为汉景帝在做太子时杀死了吴王世子,称帝后又黜削诸侯,明太祖借此教育太子汲取历史教训。

D.明太祖认为有关部门以文辞取士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并暂停了科举考试,在他看来,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2)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14.明太祖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文章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 C【关键能力】文言断句。

【解题步骤】

 比选项对比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在“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和“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两处断点不同。

 深分析第一处,“天子”是“上尊”的对象,“上尊天子”“下抚百姓”的主语都是藩王,且两者句式结构一致,中间宜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第二处,“藩辅”意思是“辅国重臣”,“为国家藩辅”句意完整,且“无挠”的应是“天下公法”,“为国家藩辅”和“以无挠天下公法”间宜断开,由此排除B项。

11. B 【关键能力】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文言实词。

 【选项分析】“意思相同”错误,“而诚意溢出”的“诚”意为真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意为确实。

临考突破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文中“用法则劳”的“劳”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人劳累”;《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是“劳苦”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名词均有使动用法,其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文中“用法则劳”的“劳”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只是将宾语省略了。

12. D 【关键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选项分析】“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错误,“文艺次之”的意思是“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次之”,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水平不重要。

13.(1)以前朝代的宫殿,大多用绘画(装饰),我用这些准备早晚观看,难道不是胜过了绘画吗?

 (2)我以真实的心意寻求贤才,但天下人用空洞的文字来响应我,这非常不合乎我的心意。

【关键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评分标准】(1)关键词“施”“愈”各1分,反问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实心”“虚文”“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明太祖认为明道德、通世务、明白易知、无事浮藻的文章才是好文章,(2分)这反映了他讲实用、尚质朴的文章观。(1分)

【关键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可确定答题区域为倒数第三段。由明太祖对古人文章的评价“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和他对翰林为文的要求“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可知他对好文章的评价标准是:内容上明道德,通世务,语言上要使人明白易知,无事浮藻。而由他对《出师表》的评价可以看出明太祖崇尚质朴、真诚的文章,且他对翰林为文的要求也反映了他讲求文章的实用。最后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明太祖吴元年九月,新的内廷三大殿建成,殿的后面是宫,前面的叫乾清宫,后面的叫坤宁宫。六宫按照次序排列,都很质朴不做装饰。明太祖命令博士熊鼎分类编录可以被借鉴警惕的古人的行为,写在墙壁上,又命令左右近臣在宫殿东西两廊的墙壁上书写《大学衍义》。明太祖说:“以前朝代的宫殿,大多用绘画(装饰),我用这些准备早晚观看,难道不是胜过了绘画吗?”

夏季四月丙辰日,皇上对左右近臣说:“汉、唐末期,都被宦官败坏蛀蚀。宦官在宫廷中,只能让他们任洒水扫地之职,供人使唤罢了。假使宦官不能掌管军事、参与国家大事,他们即使想要作乱,怎么能够做到呢?”

十一月辛丑日,皇上招请儒臣教授太子、各诸侯王,让起居注魏观陪从太子讲说书籍。皇上问太子:“近来儒臣讲述解说了经史里的什么事?”太子回答说:“昨天讲了《汉书》七国背叛汉朝之事。”皇上于是问:“这件事是非在谁?”太子回答说:“错在七国。”皇上说:“这是侍讲官员偏颇的言论罢了。汉景帝做太子时,曾经扔棋盘杀死了吴王世子。等到(汉景帝)做了皇帝,又听信晁错的话,罢免削除诸侯。七国之乱,实际上是因为这。如果给众诸侯王讲说这件事,就应该说藩王一定要对上尊重国君,对下安抚百姓,做国家的辅国重臣,不要扰乱国家的法令。这样,做太子的就知道亲厚和睦亲族,崇尚亲近亲族的情谊,众位做诸侯王的知道辅佐王室,尽到君臣的情谊。”

洪武二年二月戊申日,皇上与詹同讨论文章,皇上说:“古人作文章,用来彰明道德,传告谋身治世的道理,都清楚易于理解。至于像诸葛亮的《出师表》,又何曾刻意修饰文辞,却诚意满溢。从今往后翰林写文章,只选取通晓事理、阐明谋身治世的道理的,不要使用浮华辞藻的。”

洪武六年二月甲午日,皇上晓谕中书省大臣说:“我设立科举,是为寻求天下贤才来供任命使用的。现在有关部门大多凭借文章取用人才,等到任用时,不能安排于实际事务的人有很多。我以真实的心意寻求贤才,但天下人用空洞的文字来响应我,这非常不合乎我的心意。还是暂停天下科举。有关部门考察推举贤才,一定要以道德品行为根本,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次之。”

秋季八月,皇上以元朝因为宽容放纵失去天下为鉴戒,很注重用严厉的刑律。皇上对彦良说:“法律多次推行却总是有人触犯,怎么办?”彦良说:“以德治国就会安逸,用法治国就会使人劳累。”皇上说:“江南大儒,只有你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