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阅读答案

  2023-05-09 14:50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①

苏轼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②。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湖作诗五首在安济亭上。②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阅读题目

14. 分析第一首诗歌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在描写钱塘江潮手法上的异同。

15. 结合第二首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答案】

14. 同:二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诗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柳词以“霜雪”比喻浪花,形象地写出钱塘江潮的澎湃。
异:苏诗运用了视听结合、虚实相间(用典)的手法,突出了钱塘江潮的声势。柳词中“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从视觉角度突出了钱塘江潮奔腾的动态感、壮阔感。

15. ①感慨身世悠悠,起落不定。“江边身世两悠悠”,诗人感慨自己调任在外,身世悠悠,像潮水一样起落不定。②叹息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久与沧波共白头”,沧海波涛不时掀起白头巨浪,诗人慨叹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③自宽自解回京有望。“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诗人认为既然江水能够因为潮势阻遏而西流,自己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词在描写钱塘江潮手法上的异同,首先要明确比较的内容范围,即对第一首诗歌四句与柳词中的“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两句进行比较。然后分别找出二者对景物的描写角度、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并结合相关内容展开分析。

苏诗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作者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在第二句中,作者又用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曾描述他当日的军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个借喻,都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

柳词“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从视觉角度来写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霜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如雪浪花随又高又急的浪头翻涌滚动的景象。

据此分别概括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在充分理解诗歌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

苏轼因与当朝秉政的王安石推行的新政意见不合,被贬外迁。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

而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

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能西流,但因不能与潮势相敌,于是出现西流的情景。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

据此概括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