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辜鸿铭先生 阅读答案

  2023-05-08 16:23 

回忆辜鸿铭先生

罗家伦

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辜先生号汤生,福建人,因为家属侨居海外,所以他很小就到英国去读书,在一个著名的中学毕业,受过很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这种学校对于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都很认真而彻底地教授。这乃是英国当时的传统。毕业以后,他曾在德国学过工程,也在英、法各地游学,但他在爱丁堡大学获得的是文学硕士。

回国以后,他的工程知识竟然没有发挥的余地。当时张之洞做两湖总督,请他做英文文案。张之洞当年提倡工业建设,办理汉冶萍煤铁等项工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号召,为好谈时务之人。他幕府里也有外国顾问,大概不是高明的外国人士,辜先生不曾把他们放在眼里。有一天,一个外国顾问为起草文件,来向辜先生请问一个英文字用法。辜默然不语,走到书架前拿下了一本又大又重的英文字典,砰然一声丢在那外国顾问的桌上说“你自己去查去!”这件小故事是蔡孑民先生告诉我的,这可以看出辜先生牢骚抑郁和看不起庸俗外国顾问的情形。

民国四年,我在上海愚园游玩,看见愚园走廊的壁上嵌了几块石头,刻着拉丁文的诗,说是辜鸿铭先生作的。我虽然看不懂,可是心里有种佩服的情绪,认为中国人会作拉丁文的诗,大概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蔡先生站在学术的立场上网罗了许多很奇怪的人物。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因此我接连上了三年辜先生主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了一条大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结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们全班的同学都认为第一、第二都容易办到,第三却有点儿困难,可是大家都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异议。

三年之间,我们课堂里有趣的故事多极了。我曾开玩笑地告诉同学们说:“有没有人想要立刻出名,若要出名,只要在辜先生上楼梯时,把他那条大辫子剪掉,那明天中外报纸一定都会竞相刊载。”当然,这个名并没有人敢出的。辜先生对我们讲英国诗的时候,有时候对我们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大雅。”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小雅。”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国风。”有一天,他异想天开地说:“我今天教你们洋离骚。”这“洋离骚”是什么呢?原来是弥尔顿(John Milton)的一首长诗“Lycidas”。为什么“Lycidas”会变“洋离骚”呢?这大概因为此诗是弥尔顿吊他一位在爱尔兰海附近淹死的亡友而写成的。

(有删改)

文本二:

旅行团中,与闻一多的慷慨激昂性格和诗人浪漫气质不同的是,北大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的故事更是为师生津津乐道。这位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后辈沉默寡言,平时很少与人交际,只是专心治学,有时简直到了着迷的程度。尽管曾氏自少年就在长沙美国教会学校学习,又是清华出身,留美博士,但与其他留学东洋、西洋的学人大不相同。

一般而言,凡留洋的学生总是西装革履,打扮入时,气宇轩昂,头发梳得油光发亮,一丝不乱。曾昭抡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穿衣打扮上,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塾师的“名士”气。他所穿的大多是蓝布大褂,在外人看来总是皱皱巴巴,不太合身,且有些破破烂烂、土里土气,有时第三个扣子还要扣到第二个扣眼中,形成一个大斜襟。脸洗得好像不太干净,头发不整,胡子几天不刮,像个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卖油条或煎饼馃子的小商贩。脚上的袜子似是没有袜筒,只到脚后跟为止。鞋子更是玄乎得令人头晕,总是一双蓝色或黑色布鞋,且鞋子前后有洞,近似于后来的塑料拖鞋或凉鞋,只能趿拉着走路。鞋中袜子的前头总是被脚趾顶破而不补,形成了鞋前裸露脚趾,后头露着袜子甚至脚后跟的古代游方和尚济公模样。这副打扮,师生们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每次在路上见了只是悄悄叽咕一声“空前绝后”,一笑了之。但不明就里的人往往发生点误会,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据联大学生何兆武说:“朱家骅做中央大学校长的时候,有一次召集各系主任开会,曾昭抡来了,朱家骅不认得,问他是哪一系的。曾昭抡答是化学系的。朱家骅看他破破烂烂,就说:‘去把你们系主任找来开会。’曾昭抡没有答话,扭头走了出去,回宿舍后,卷起铺盖就离开了。随后就在北大化学系做系主任。”

尽管曾昭抡为人低调,穿得破破烂烂,平时不哼不哈,但湖湘文化中的“吃得苦、挺得住、霸得蛮”的脾气还是一点不少的。由于此次朱家骅的冒失,曾昭抡感到受了人格污辱。与许多官僚不同的是,他并不解释和辩驳,并且认为对这类高高在上的官僚政客解释一句都是多余的,且有损于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于是闷头不响地悄悄卷起铺盖开路。这个作风很有一些“湘乡蛮子”倔强不羁的风格。

(选自岳南《南渡北归》,有删改)

阅读题目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外国顾问请教辜先生英文字用法时,辜先生默然不语找了本字典让其自查,是因为其内心有点清高。

B. 从辜先生与学生约法三章的事件可看出他不仅没有剪掉头上的大辫子,也没有剪掉心中的“辫子”。

C. 曾昭抡专心治学,不修边幅,外表邋遢,作者把他比喻成走街串巷“卖油条或煎饼馃子的小商贩”。

D. 作者通过何兆武所讲述的故事,以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曾昭抡沉默寡言、倔强不羁的性格特征。

8. 文本一第1段和文本二第1段在全文中都起到什么作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9. 文本一“辜鸿铭的辫子”和文本二“曾昭抡的鞋袜”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7. C

8. 主要作用:①引出写作对象辜鸿铭和曾昭抡,并对其做总体评价和介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总领全文。写法不同:文本一第1段对辜鸿铭进行直接描写,介绍其海外求学经历;文本二第1段侧重运用对比手法,把曾昭抡和闻一多及其他留洋人士进行对比,突出曾昭抡的沉默低调和与众不同。

9. 辜鸿铭的辫子:①作者描写辜鸿铭的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②在民国时代背景下,从小接受西洋教育,留洋归来却留辫子,与众不同。作者写辜鸿铭的辫子,突出了他形象特征中“怪诞”的特点。曾昭抡的鞋袜:①作者详细描写了曾昭抡的鞋袜,前后漏洞的布鞋,没袜筒的袜子,露脚趾和脚后跟,破破烂烂。②曾昭抡身为留美博士,在穿衣打扮上却像乡下塾师,身份反差极大。③作者写曾昭抡的鞋袜,突出其形象的奇特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比喻”错误。比喻要求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有相似点,但曾昭抡和走街串巷卖油条或煎饼馃子的小商贩都是人,是同类的,二者之间不构成比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内容上来说,两则文本第1段都是引出写作对象,对写作对象辜鸿铭和曾昭抡做总体评价和介绍,在阅读效果上,第1段内容引人入胜,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说,因为是在全文开篇位置,所以是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上看,文本一第1段“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他曾在德国学过工程,也在英、法各地游学,但他在爱丁堡大学获得的是文学硕士”描写辜鸿铭的求学经历,突出他文理皆通、名满海内外的形象,侧重正面描写;而文本二第1段主要用对比手法来写曾昭抡,一是和闻一多对比,如“旅行团中,与闻一多的慷慨激昂性格和诗人浪漫气质不同的是,北大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的故事更是为师生津津乐道”,二是和其他留学生对比,如“尽管曾氏自少年就在长沙美国教会学校学习,又是清华出身,留美博士,但与其他留学东洋、西洋的学人大不相同”,从而突出曾昭抡的沉默低调和与众不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辜鸿铭的辫子:

作者是进行了具体描写的,如文中写道“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上看,用辫子这个细节描写突出辜鸿铭的形象特征;

从表达效果上看,在民国时代背景下,从小接受西洋教育,留洋归来却留辫子,与众不同。作者写辜鸿铭的辫子突出了辜鸿铭的“怪诞”。

曾昭抡的鞋袜:

作者在文中有具体描写,如“他所穿的大多是蓝布大褂,在外人看来总是皱皱巴巴,不太合身,且有些破破烂烂、土里土气……后头露着袜子甚至脚后跟的古代游方和尚济公模样”,可见曾昭抡的布鞋前后漏洞,露脚趾和脚后跟,袜子没袜筒,破破烂烂;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上看,意在突出其身份与外形的反差,曾昭抡身为留美博士,在穿衣打扮上却像乡下塾师;

最后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写曾昭抡的鞋袜,突出了其形象的奇特和鲜明的特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