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庐梦影 阅读答案

  2022-01-29 16:38 

爱山庐梦影(节选)

凌叔华

“不识年来梦,如何只近山。”一次无意中读到石涛这两句诗,久久未能去怀,大约也因为这正是我心中常想到的诗句,又似乎是大自然给我的一个启示。

我常想对山水最富情感与理想的民族,中国人恐怕可算首屈一指了。我们都是从孩提时就受过爱山水的训练。许多中国孩子很小就读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诗人高士,却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如果用近来的统计方法去算古今诗集里关于山水的诗句,恐怕字数可过千万吧?陆放翁因为自己爱山,又怕人不懂得看山,便指出一个有趣的看法说“爱山只合倒骑驴”。辛弃疾也因为自己嗜好山水,却怕年轻人像自己那样失掉欣赏山水的机会,所以他写“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这两句词却不知曾害得多少暮年诗人落泪。

我时常想起,当我初学山水画时,我的老师(王竹林师专画山水兰竹)再三说过:“你学画山水,第一要懂得山水的性情脾气,等到你懂得它的性情脾气到了家,你就会猜到了什么时候它要笑,什么时候它发愁,什么时候它打扮起来,什么时候它像是生气,什么时候它会假装正经不理人。到你真的懂得山水的脾气,你就会下笔潇洒自然了。就算是画得不照古人画法,你也可以自成一家的。”在那时我只有七八岁,我只觉得他说得“好玩”,却未想到这原是中国画的高超微妙道理。这在我单纯洁白的灵府,永远留下了一个神的启示。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想是如彼之误),远数十里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此处如此仍是如彼之意),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之形状,可得尽悉乎?山春秋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化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

中国诗人对山真是多情,他们不论在哪种心境,都会联想到山。想到他的爱人,也会想到一抹淡淡的远山,别离时吟出“带汝眉峰江上看”令人意销之句。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我们会意味着“水仙曲”的潇洒缥缈的意境。

除了北京的西山,与我相依最久的,要算湖北的珞珈山了。在日寇将侵入武汉时,我们急着要离开住过三年的珞珈山,山坡上手植的两株紫白木笔,在别离前几天,竟开了好多朵花,那时正是六月,谁能不说这是奇迹呢?谁能不相信这是珞珈山多情的表示呢?我那时真体验到了李后主悲凉的词句“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了。

不知为什么,欧洲的山,在我印象中,殊为漠漠。我虽羡慕过瑞士少女峰近旁的高山,留峦过翡冷翠的平山,但相别后,从来没有再梦见。英格兰湖区诗人那里的山,诗人华兹渥斯的故里的“草海”,我也十分流连过。

不知又是何因缘,我住到裕廊山上来了。

裕廊山上的十一月早晚有雨。一场夜雨后,到处流着山泉,淙淙潺潺。爱山庐对面,青山被雨洗过,更显得青翠欲滴。近几日忽然放晴,天空格外蔚蓝高远,令人不禁怀想到北京的秋日。这时正是大家上西山看红叶,或要去陶然亭看苇花的季节了。街上到处有各色菊花摆出来卖,果摊上有红的柿子枣子,白的鸭梨秋梨了。

寓前阶畔新的栀子花,早上开了两朵,它的芬芳,令人想念江南。坡上的相思花开,尤其令我忆念祖国的桂花飘香,若不有对山的山光岚影依依相伴,我会掉在梦之谷里,醒不过来的。

这时山下的鸟声忽起,它们忽远忽近地呼唤着。这清脆熟悉的声音,使我记起五个月前在伦敦的一夜,在我半醒半梦中,分明听见的一样。这些鸟声,是山喜鹊、鹧鸪和唤雨的鸠,飞天的云雀吧,除了在梦中,严寒的伦敦,它们是不会飞去的。想到这一点,我更觉得对面的山谷对我的多情了。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古诗词中有关于山的内容是为了佐证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就镌刻着对山水的深厚情感,也说明了自己对山的热爱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

B.文章中所述作者小时候学习中国画,老师留下的一个“神的启示”是说只要了解了山的性情,就能在画山水画时自成一家。

C.文章化用李后主“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词句,承接前文战乱时期离开珞珈山时的情景,意在描绘山河破碎,人际飘零时的无尽感伤。

D.文章中作者在星洲的裕廊山上赏景,心中怀想的却是北京的西山和江南的风景,意在借山景的怀想传达对祖国深切的思念。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不识年来梦,如何只近山”开头,引出全文对山的描写,用“山”串起了作者对自己人生过往的回想,也串起了中国人对山的情感。

B.文章一再引用有关“山”的诗词,为散文的语言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让整篇文章都氤氲着美好的古典气息,隽永而又回味悠长。

C.文章的行文结构大致以“缘山”—“恋山”—“爱山”为线索,把作者饱满细腻的感情渗进其笔下优美的景致中,让人赏心悦目。

D.文章结尾写到北京的秋景、江南的栀子花、梦中的鸟鸣,为文章更加增添了一种诗化的效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8.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对欧洲的山虽也曾“十分流连”,但总体却“殊为漠漠”,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情感。

9.文章的最后三段,是本篇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6.B

7.C

8.①在作者眼中,欧洲的山再好再美,到底是异国情调,没有移植在东方人的心坎上,因此相别后很少再想起来。②作者长年客居他乡,心中难以忘怀的是祖国的山水,对异国的山水感情平淡,这是由游子的思乡心切带来的疏远。

9.①情感表达浓烈缠绵,蕴藉深厚。眼前是裕廊山淙淙潺潺的山泉,但作者却怀想着遥远的北京和江南,字里行间流露着浓郁的游子思乡之情,灌注着作者对祖国的相思之情、眷恋之绪,读来令人动容。②呼应题目,结构严谨。结尾多次提到“梦”,照应题目“爱山庐梦影”,行文结构圆融紧凑。③诗化的语言风格,清婉隽永,渲染了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读来意蕴悠长。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

B.“只要……就……”表述绝对化,原文表述是“就算是画得不照古人画法,你也可以自成一家的”。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文章的行文结构大致以‘缘山’—‘恋山’—‘爱山’为线索”的表述错误,将第二、三部分顺序概括颠倒了,应为“‘缘山’—‘爱山’——‘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