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长春 阅读答案

  2021-12-15 20:30 

别长春

李修文

夜色之中,当我满心欢喜地走出长春火车站,丝毫想不到一年之后就会离开它。

我的租住地,是在城市边缘的光机学院家属区。这破落的家属区几乎令人绝望:红砖砌成的单元楼摇摇欲坠,楼群之间随意搭建的小平房连成了片,起风的时候,房顶的塑料布们猎猎招展,甚至被吹上了天空。

但我没有半点失望,因为的确就是我念想了多年的北国,那些别致而热烈的生机正依次展开:烤串店的烟雾热气腾腾,啤酒瓶的碰撞声此起彼伏,随意走进一间小平房,即可与人高声谈笑,大口喝酒。清晨去上班,要经过一片辽阔的菜地,每当我走在挂着露水的白菜中间,我都疑心自己会在长春过上一辈子。

终究还是不行,难处很快降临了,那就是语言的丧失。那时我刚开始写小说,虽然拙劣,但南方风物却显而易见:青苔,护城河,石拱桥,春天四处弥漫的气息。我自小在其中长大,依赖他们,而现在,突然找不见它们的踪迹了。

一边是宽阔的大街,碧蓝而肃穆的天空,庄重到庞大的苏俄及日式建筑,还有铺展千里的松嫩平原上,高粱和玉米正在燃烧般热烈地生长;而另外一边,是窄而弯曲的小巷,总也晒不干的衣物,还有常年积着渍水的青石台阶。一个是北方,一个是南方,我就站在中间,两条看不见的绳索将我左右撕扯,我竟然不知道该描述谁了,“心中有美,但又苦于赞美”。

这不过是一场失败的写作生涯掀开了序幕,但彼时之我却从未想到,前来北国,语言成了最痛彻的折磨:在没有学会描述北方之前,我唯有写南方,而属于南方的字词就像被北方的言说吓破了胆子,纷纷逃遁,我通宵达旦在等待,但它们都没有来。

我无法不失魂落魄。

而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在菜市场里,一路的菜贩子都在叫着“哥”;在烤串店里,两个不相识的女人,两三分钟后就可以叫对方“姐”——这些我都不习惯,于我而言,“哥”,只关联着我的弟弟,代表着我与他之间的亲密、冷战和他远在异国的孤单。

就是这样。我熟悉的字词言说,还有附着其上的情感伦理,正在像河水般从我的体内流走。我已然坐卧不宁,但又无法对旁人道明,于我严重的疑难,也许对旁人只是些微小事。

开始想法子,去靠近我熟悉的语言。我上班途中会经过华侨宾馆,有一阵子,一个大型的书市活动在长春举办,来自湖北的与会者们就住在这里。我跑到宾馆,找到一个不相识的家乡人,告诉他,需要人手的话,我十分愿意帮忙,分文不取。对方盯着我看了半天,答应了。

在书市上,我当了整整十天的搬书工,虽疲累不堪,却也满心欢喜:被人送了好多书,也拽着人说了好多话,就在这些说话之间,许多我熟悉的事物都在舌头上一一复活了。譬如桑葚,合欢,梅雨天;再譬如鳜鱼,芭蕉,竹林里的野狐禅。

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多少一生都用不上的字词,都被我挖空心思地想起来了,说出的时候,放心且全无障碍,它们可以被呼应。然而十天以后,家乡人全都离开了,我又独自活在了北国之城,我倒是并不为他们的离去而悲伤,我悲伤的是:不管我有多不舍得,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好一番十八相送,那些话语和字词终究是别我而去了。

所以,寻找只能继续——菜场,餐馆,维修店,甚至在左邻右舍间,我一直寻找着在北方显得古怪和不可理喻的口音,一旦寻见,我就找借口上去攀谈。结果并没有多好:好不容易找见一个,这口音却往往正被它的主人用于叫卖、训斥、乞讨生计,事实上,它们没有工夫停下,来与我的口音相逢。

打这时起,我已经大致可以想象得出:我与长春,可能终须一别了。

世间的语言,何曾只是滔滔言说的工具?它是身世,是情欲,是梁山泊,也是雷音寺。它们除了是口舌的信使,更是在见证你的悲痛,你的狂喜,你的被侮辱与被损害。

某种凄凉之感诞生了,它告诉我:也许,真的到了离别的时候了……

自从回到原籍,十几年过去了,写出过一些小说,更多的时候是什么都写不出。现在的问题是:从相信语言开始,我相信了这些语言背后的事物,但是,时代流淌得多么急速,我宣誓和效忠的事物正在一点点碎裂。和在长春时一样,我又站在了中间地带,一边是活生生的满目所见,一边却是我超然客公众号的诸多相信,日复一日,先是王顾左右,再是痛心疾首,终了,举目四望:厨房,会议室,阴雨时的小旅馆,诸多航空港与火车站,竟然全都变作了长春,那个二十二岁时的长春。

面对这四野周遭,我到底该如何是好?

却也没有别的法子,认输吧。唯有先认输,再继续写,继续挺住。就像威廉·斯塔夫,旁人问他:“你为什么还在写?”他问旁人:“你为什么不写了?”

没有别的法子。唯有将正在苦度的每一处都视作长春。先去书市上做搬运工,再去菜场、餐馆和维修店,甚至左邻右舍间,去寻找可能会相逢的口音。是啊,十几年过去,我多少已经明白:别离不是羞耻,它只是命运的一部分。犹如此刻,我写下了一次生硬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别离,却又想起了罗伯特·勃莱的诗——

“我对自己说:我愿意最终获得悲痛吗?进行吧,秋天时你要高高兴兴,要修苦行,对,要肃穆,宁静,或者在悲痛的深谷里展开你的双翼。”

(选自散文集《山河袈裟》,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至长春,虽居处简陋,“我”却未失望,因为那别致与热烈,与“我”念想的北国一致。

B.“我”不习惯北方人随口便称“哥”“姐”,觉得这种称呼里缺少“我”熟悉的情感伦理。

C.故乡风物深深烙印在“我”心底,让“我”无法忘怀,最终促使“我”离开长春,回到湖北。

D.“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表达了“我”在异地与家乡人以乡音尽情交谈的欢畅心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长春”组织材料,从到长春、别长春到人生苦度处如长春,思路清晰,内涵深刻。

B.南方与北方的不同风物、语言形成对比,凸显“我”对故乡的思念和丧失故乡语言的焦虑。

C.“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十八相送”等典故使文章在离别的伤感中氤氲着文学的美感。

D.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字词“纷纷遁逃”、“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等化虚为实,生动形象。

8.作者写出了对“长春”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9.作者在《山河袈裟·自序》中说:“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C [解析]陌生的语言环境让我陷入写作的困顿和情感的凄凉,这促使我离开长春。

7.B [解析]写南北方语言和风物的不同不是为了凸显对故乡的思念。

8.①作者初到长春,满心欢喜,感受到长春别致而热烈的生机。(1 分)②作者在长春丧失了语言,长春成为作者陷入困顿和不得不逃离的地方。(1 分)③由现实的长春,延伸为人生困顿的象征,作者将正在苦度的每一处都视作长春。(2 分)

【评分标准】4 分。意思对即可。

9.①作者在写作中遇到语言的困顿,也遭遇了现实和信仰的困顿。②作者在困顿中继续写,继续挺住。③这句话凸显了写作对作者的重要意义,始终将写作当作拯救自己走出困顿的信念。

【评分标准】6 分。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