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4-09 15:12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一匡天下,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原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节选自《文韬·举贤》)

阅读题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是A则群邪比B周C而蔽D贤E忠臣F死于无罪G奸臣以虚H誉取爵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在文中指统治,指挥。与《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的“临”字义不同。

B.市租,或称“市税”“市调”“市门税”,指向商人入市贩购货物征收的赋税。

C.务,指从事,致力。与现代汉语的“务农”“不务正业”中的“务”字义一致。

D.令,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词义相同,均为“美好的”。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阐述建立功业与任用贤才的关系;材料二借文王之惑探讨举贤的标准。

B.材料一认为朝堂没有贤才就好比鸿鹄没有翅膀一样,君王即使有高远的理想抱负,也不能够实现。

C.齐桓公既享有春秋五霸之首的荣耀,又落得死后不得安葬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任用了不同的人。

D.太公认为举贤的关键在于识别人才,打破世俗标准按名督实,将宰相职能分散,按官职推选人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4分)

14.材料一中孔子所说的“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中的“三权”指的是尊贤的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3分)

阅读题目

10.(3分)AEG(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

11.(3分)D(两个“令”字义不同,原文中的“令”是“使、让”的意思,“便言多令才”的“令”是“美好的”的意思。)

12.(3分)D(“将宰相职能分散”理解错误,“将相分职”的“将”是“将领”的意思。)

13.(8分)(1)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马车。

(关键词:是故:因此,所以;托:依靠,借助;致:到达;乘:车辆,马车)

(2)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该不会对治国有妨害吧?

(关键词:爵:酒杯、酒器;俎: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放牲体的礼器;得无·····乎,推测语气;霸:称霸,治国。)

14.(3分)①给予尊崇的地位②给予丰厚的财物③建立亲密的君臣关系。(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使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到达自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有人说:“难道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难道能认为齐桓公恭谨行为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在都城中奔驰,不是恭谨行为有节制。难道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件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一举匡正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自己死后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

齐桓公命令管仲管理国政,管仲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能统治地位高的人。”桓公任命管仲作上卿,可是齐国还不太平。桓公说:“国家因为什么缘故还不太平呢?”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差遣富有的人。”桓公赐给他齐国一年的货物税,可是齐国还不太平。桓公说:“国家因为什么缘故还不太平呢?”管仲回答说:“跟君主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控制跟君主关系亲近的人。”桓公立即尊称他为仲父,齐国就变得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于是称霸天下。孔子说:“凭管仲那么有才干,若是他得不到这三种权柄啊,那么也就不能使他的君主面对南方成为诸侯的。”

齐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应该不会对治国有妨害吧?”管仲说:“这实在不是一个高贵的人应该做的事,但对治国也无妨害。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却收不到推举贤能的实效,社会反而越来越动荡,以致让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太公答道:“这是因为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徒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那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那些被世俗称赞的所谓的贤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把世俗所称赞的人当作贤能,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正派的人,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推举任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贬斥。像这样下去,好邪小人就会结党营私埋没真正贤能的人,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加官进爵,所以社会越来越动荡,国家也就无法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推举贤能呢?”

太公答道:“将领和宰相分别举荐,并根据所需要的官职推荐入选,按照官吏的职责标准审核其实际工作成绩。选拔上来的人才,考查他能力强弱,让他的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