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 阅读答案

  2024-02-26 22:44 

材料一:

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已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公羊传》)

材料二: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裹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触,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裹公执部子①,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②、不禽二毛③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犬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裹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 ①郎子:郸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裹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②重伤:使受 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③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

阅读题目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同“阵”,列阵,与《过秦论》中“陈利兵而谁何”的“陈”用法不相同。

B.鼓,击鼓进军,意为进攻,与《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的“鼓”词义相同。

C.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用作动词,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

D.当,文中是“抵挡”的意思,和《蜀道难》中“一夫当关”的“当”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

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

C.《宋襄公论》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

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14.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3分)

阅读题目

10.C G H(本题共 3分,每涂对一处得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11.D 解析:“一夫当关”的“当”是“把守”的意思。

12.C解析:“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错误

13.(1)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

(本题共4分,“济”“造”“毕”各 1分,意1分)

(2)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品德不会有什么影响(或:减损或提升),而孟子却用王道来赞许他。(本题共4分,“于”“损益”“与”各1分,倒装句式1分)

14.材料一认为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1分)材料二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2 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