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很近 阅读答案

  2024-02-16 23:39 

武钢很近(节选)

范春歌

从小就知道武汉有个全国知名的武钢,由于它远在青山区,家中也无亲朋好友住那儿,因此在我心里一直是个遥远的所在。

1958 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钢一号高炉看出铁。那个年代共和国特别需要钢铁,我能想象这位共和国领袖见到铁水奔流、铁花四溅时高兴的样子。

1990 年的 2 月,我也站到了毛主席站过的炉台上,缘因市委宣传部组织多家媒体对武钢进行大规模集合报道。距毛主席视察武钢已过了三十二年,这座一号高炉还在使用。厂里说兴建新的高炉当然最理想,可一个炉子造价好几个亿,国家一下拿不出那么多的钱,铁厂只好大搞技术革新,延长了炉龄,改造了炉况,使它能满足后续加工能力。

但凡来到一号高炉的媒体,都会采访一位被誉为炉前铁人的劳模王水枝。

厂里给我的王水枝的先进事迹材料显示,他从1980年起就连续八年被评为武钢炼铁厂的优秀党员,是武汉市劳动模范和湖北省劳动模范,还被全总授予“全国优秀生产能手称号”。参加工作二十来年,他有二十个春节没有回家,换其他工友回家过春节。

我去炉台找王水枝的时候,工友听说我要采访王水枝都有些躲闪,一会儿说他在出铁口,一会儿说帮着喊他,却不移步,后来干脆说:“希望记者莫再宣传他了!”

工友的态度让我不由一愣,莫非这个铁人的事迹有假?

正当我被弄得一头雾水时,围上来的工友继续七嘴入舌地说,王水枝在最危险最辛苦的炉前班当班长,脏活累活危险活总是干在最前面。每天面对炉前高达几百度的热辐射,夏天,人像从水缸里捞出来的,浑身被汗湿透;冬天穿件单衣,衣服上还结满汗水凝聚的盐霜。不晓得有多少回,下了夜班见白班有事,他又主动留下来干。每次清理炉顶的设备,为了让其他工友少在煤气区操作,他自己一个人顶着做。王水枝每天在炉前只吃两顿饭,却要喝二十多瓶盐汽水补充身体在高温中失去的盐分;有一次因过于劳累栽倒,四个小时醒不来。

工友们心疼他,不忍心再评他当先进,见记者把他当铁人宣传就帮着挡:再继续宣传下去,要把他累死的!

听到这里,我轻轻合上采访本。当记者这么多年,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

但王水枝仍然被厂里找来了。个子瘦小的他穿着一套已磨出缕缕纱头的防火服,因长年在炉前劳动,头发被烤得焦黄,全然不是我印象里英武豪迈的铁人形象。他话语也少,你问一句,他答一句,随时拔腿就走的样子,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他也是焦急地催问:“①你照完了吧?那我去干活 了。” 说完操起钢钎就转身。

下班之后,我突然很想和王水枝聊聊天。 工友说他住在单身职工宿舍。 原来,王水枝四十来岁的人了,老婆孩子的户口还在农村。

我终于在下班的人群中等到了王水枝。他打开宿舍的门不好意思地说,太忙了没有收拾。房 间有两个铁铸的高低床,王水枝说房里只住着他和另一位工友,不挤。

没想到这位经常被媒体报道的劳模,多年来就蜗居在这么简陋的单身职工宿舍。见我很惊讶,王水枝淡淡地说,许多家在农村的老工人都是这样的。他有时候管理别人,对方还一瞪眼:你是劳模,哪能和你比。

我提出看看他获得的奖品,王水枝打开柜子,捧出一大把钢笔,憨厚地笑道:“还有一些笔和本子,儿子拿去写字了。”后来他又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幅天安门图案的织锦,说是去北京开会时发的,看完又细心地折叠好。

面对他,我还是问了一个可能已有一百个记者提出过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王水枝听了我的问话,摸了一把被炉火熏染成古铜色的脸,顿了倾,终于打开了话匣子:“②我是党员,以前当过兵,我懂,打起仗来党员都要冲在最前面。当了工人后,晓得这个工种的苦,但总得有人干。党员守在这个岗位理所当然,这也叫冲锋陷阵呢。”

我环顾空落落的房间,问他业余时间做什么,他笑道:“睡觉。我这个人就是欠瞌睡。”

人毕竟不是铁。

“③今年上炉算是第二十个年头了。”他扳起结满硬茧的手指头。窗外,雪飘了起来。我问,实话说你想家吗?

他望着我笑笑:“怎么不想呢,同屋的工友家也在农村,和家人分居二十来年了,想家时就喝酒,白酒,一喝一茶缸。我胃不好,不敢喝酒,就以茶代酒,喝着喝着,两个人眼泪就掉下来了。”

王水枝摆摆手,不说了。他把这些年获奖得到的钢笔摊开,让我选几支,笑说自己几辈子都用 不完呢。

那天踩着薄雪回到武钢的招待所,在台灯下铺开稿纸,还是决定要写写王水枝,不把他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铁人写。

报道见报后,有读者打电话给我,说读哭了。又过了些日子,武钢炼铁厂工会给我打电话,说武钢给王水枝分了两室一厅的新居,他和家人永远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厂里还特意邀请我在王水枝搬家那天,一起去他应城老家,王水枝也希望我能分享他的欢乐。

我说一定去。

搬家的那天,王水枝拿着香烟不停地给村邻们递烟,又放了好几挂震耳欲聋的爆竹。当我向他表示庆贺时,王水枝悄声对我说:“我倒是和家人团聚了,可是和我同住单身职工宿舍的工友,听说我分到了新房,昨天又喝闷酒。④那间房里只剩他一个人了,唉。”

(有删改)

[注]范春歌,著名记者,生于武汉,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介绍了武钢的历史及自家与武钢的渊源,为下文写作者对王水枝的采访营造一个宏大又亲切的氛围。

B.工友们阻止作者采访王水枝,是怕惯于塑造“高大全”形象的新闻报道使本就本已过劳的王水枝更加不堪重负。

C.作者善用细节塑造人物。磨出纱头的防火服、焦黄的头发、一大把钢笔、古铜色的脸等使王水枝的形象跃然纸上。

D.文中两次写到雪。第一次暗示时近年末,烘托王水枝的思乡之情。第二次以清冷的环境烘托作者采访后的伤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①中,王水枝的一问一答,表现他心系工作,对记者采访不耐烦的心情。

B.句子②中,“我懂”独立成句,表现王水枝对党员冲锋在前的使命的坚定认同。

C.句子③中,“了”字舒缓了语气,也蕴含着王水枝与家人分居多年的无限感慨。

D.句子④中,“唉”字里有对工友处境的同情担忧,也有自己离工友而去的愧疚。

8.范春歌对王水枝的采访报道过程体现了一名记者的职业素养。请简要分析。(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铁·人;乙组提出一对关键词:远·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5分)

阅读题目

6.D(“以消冷的环境烘托作者采访后的伤感”于文无据。)

7.A(“对记者采访不耐烦的心情”过度解读。)

8.①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觉,不轻易相信资料,从工友们的异常反应中发现采访的突破点,使采访更加深入;

②实地探访王水枝的生活状况,关注王水枝的家庭生活与心灵世界,使他敞开心扉,讲述内心真实的想法;

③乘持客观态度,把王水枝写得有血有肉,感动了读者,发挥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引领作用。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9.甲组答案示例:①武钢人在国家急需钢铁的时代建炉炼铁,并得到毛主席亲临见证出铁,体现了武钢人自强报国的英雄精神;

②武钢人大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搞技术革新,延长炉龄,改造炉况,使一号高炉能继续炼铁,体现了武钢人的自强创新精神;

③以王水枝为代表的武钢工人在炉前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体现了武钢人钢铁般的意志。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乙组答案示例1:①武钢对作者来说,武钢路途遥远,而且与自己的感情联系并不强;

②随着作者到武钢采访的深入,她走进以王水枝为代表的武钢人的真实生活,与武钢的情感也拉近了;

③作者对王水枝的报道感动了读者,拉近了广大群众与武钢、武钢人的心理距离。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乙组答案示例2:①作者对武钢的印象经历了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作者深入武钢一线采访,对武钢的辉煌历史和对武钢人的钢铁精神有了更具象的了解;

②作者对王水枝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作者访宿舍、看奖品、问家庭,触摸到王水枝“铁人”外表下的多情内心;

③本文蕴含新闻报道应该“远近结合”的观点,作者对王水枝报道,突破了传统的刻板套路,既有“铁人”的一面,也有“食人间烟火”的一面,让完整、真实的王水枝感动广大读者。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