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愁 阅读答案

  2024-02-16 23:34 

万古愁

刘晓峰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孔子和赫拉克利特面对一条河,都说了一句非常有影响的话。

河边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对于赫拉克利特,河流是不动的河床构成的空间,流动的河水代表着一个个流动的时间点。当人涉足水中,每一刻流过河床的河水,都是互不重复的时间点。如此面对河流的赫拉克利特,思考的核心是变动。在他那里,万物永远是变动的,是永远按照一定尺度和规律变动的世界,万物按照一定的逻辑生成和互相转化,变动是世界的根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而孔子所面对的,是一条中国的河。这条河上面是中国的天,周边是中国的世界。这片中国的天,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天,循环往复的春夏秋冬,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非常丰富的文化含义。这是中国的世界,有一个宇宙的中心在天上,叫北斗。“为政以德,若群星之拱北斗也”,这个天空下有一个和其中心对应的大地的中心,叫成周。由天心与地中构成的中国时空里,是中国的礼乐世界,那是孔子一生醉心其间并力图恢复的世界。立身这样一个世界中,是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的孔子。

立身河边的孔子,面对时间不舍昼夜、永无休止的流逝,感慨的是消逝不己、一去不返的人生时光。言语短短、直接而感性。在人类文明的这一极、他创造了中国人思考人与时间这一主题影响深远的祖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表现的基本祖型。这种祖型拥有核心传播力量,注定在未来的历史中反复出现。当其反复出现时,会展开得摇曳多姿、色彩斑斓,而内部却又栉比鳞次、秩序自在,万变不离其根本。思考这种文化祖型时,我常想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里谈到的那颗橡树的种子。按照黑格尔的看法,一颗橡树种子包蕴了这棵橡树展开的所有命题。“绝对理念”被局限在橡实硬壳中,但却拥有如何长成一棵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全部的程序编码。一棵橡树的生长,就是这套程序从硬壳脱出,在现实的世界里展开、物化,最后回归的过程。换成农民的话,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民族时间文化表现的祖型,就是这个民族文化所孕育的文化种子。

站在河边的孔子,感慨如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滚滚而去的时间,这意象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祖型,这就是人与河,是水边的中国。从古以来多少读过《论语》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记住这句话,头脑中都会浮现一个画面:瘦高的夫子站在河边,面对河水感慨岁月流逝。①人与河构成“水边的中国”、这直接、感性。充满张力的意象,仿佛是一块千万度高温下碳元素突然聚变而成的单质晶体,金刚石一样的简单结构中折射出纯粹的美,让我们从任何角度观赏,都看得到一份彻底的通透和灿烂。

我们身边有两种时间,一种是直线型的,是我们生命的过程:一种是循环型的,是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循环变换。生命从小到大,从婴儿到老人,是个一去不返的过程。人终究还是要直面有限生命的悲哀:在循环不尽的自然时间面前,人生一去不回头的有限生命是那么短暂、那么不可倚恃——美好永远是一瞬,青春紧连衰老,鲜花后面就是坟墓,所有你拥有的,都注定会失去。②一念到此,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就是生而为人便永远挥之不去的万古愁。从孔夫子开始,“人与河”成了中国文学有关永远流逝的时间与有限的生命的思考最感性、最经典、最基础的意象结构。这结构仿佛是一个高级而神秘的装置,平时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只要遇到有缘人触碰机关,大幕的一角就会为他徐徐拉开,他会幸运地成为主角登场。

③让我们沿着文化的长河,回首细数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种下的这颗种子叙然落矛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长出过怎样丰硕的果实。

王羲之在兰亭曲水流觞之间触动了人与河的装置,以《兰亭集序》的笔触伸向人与时间,发出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一首《春江花月夜》在人与河流之间搭建起“盥绝的宇宙意识”。“逝者如斯夫”在这首诗里流转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个体生命的短暂在李白这里碰撞上奔腾不息的黄河激越出的一份苍凉,横绝千古。这份苍凉来自我们有限的生命直面流逝的时间,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侃快。如果说孔老夫子的目光是追随河流流逝而去,《登高》中老杜却是迎着长江不尽的滔滔江水,在万木萧瑟中凝视自己悲情的命运。东坡是写水的圣手,但只有等到被贬黄州,浪滚长江水唤起他对三国往事的追怀、才真地触动了人与河流的装置。江水滔滔奔流东去,大江恒在。交与不定、有限与无限、人与自然之间,苏东坡为人找到了精神的落脚点……

川上之叹,中国人永远的惆怅。蓦然回首,过去的两千五百年间,古代文人沿着人与河这一祖型思考人与时间的关系,留下了诸多深邃哲思和多彩文字。我心头禁不住萌发悠然之思:河在那里,人在那里,未来走进这个序列的,还会有谁呢?④仰首天际,一轮明月缓缓升起、身旁浸衍开去的,竟然已是人间苍茫的万古愁情。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人与河描述为中国文化的祖型,孔子在河边的感叹将无尽时间的流逝对比下,人与时间的关系之思印刻在中国文化中。

B.作者认为在循环不尽的自然时间面前,人生一去不回头的有限生命是短暂而易逝的,没有人可以从这样的悲哀中挣脱出来。

C.苏东坡触动了人与河流的装置,为人找到了精神的落脚点,即在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人与自然之间求得内心的平衡。

D.川上之叹是中国人永远的惆怅,由孔子拉开序幕,而后众多文人走进这条文化之河,他们的感悟摇曳多姿又精彩纷呈。

7.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用高温下聚变而形成的单质晶体,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水边的中国”这一意象虽然简单但通透而灿烂。

B.句子②作者化用曹操的诗句,表明人们都会为生命的短暂而产生挥之不去的忧思,鼓励人们把握时间,奋发有为。

C.句子③承上启下,由孔子开创中国古典文学一个祖型的内容,转入援引王羲之等文人关于“人与河”的生命之思。

D.句子④收束全文,一轮缓缓升起的明月映照着苍茫的万古愁情,意境悠远,含蓄蕴藉,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8.文章开头与赫拉克利特的河流之叹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文中的“河”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题目

6.(3分)B(“没有人可以从这样的悲哀中挣脱出来”不准确,表述绝对)

7.(3分)B(“鼓励人们把握时间,奋发有为”无中生有)

8.(4分)①赫拉克利特“变动是世界的根本”的观点与孔子的河流之叹形成对照。②引出后文孔子创造了中国文化祖型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意蕴。(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6分)①孔子与赫拉克利特面对的河流,是自然意义上的河。②消逝不已、一去不返的人生时光。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永恒与生命短暂的哲思的历史文化之河。(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