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脚印 阅读答案

  2024-02-06 00:06 

收脚印

肖曙光

萧家冲有个传说,一个人临死前,会去曾经到过的地方,把留在那里的脚印收回去,不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傍晚时,阳气低的小孩,在暗淡的夜色里能看见那人的影子。

不管这是不是迷信,徐大娘是相信的,因为小时候,她就经历过这样的事。那天,晚饭后,她走出屋子,向暮色色中的田垄望去,她盼望能见到当老师的父亲,但这天不是星期六,父亲不会回来。如果回来,一定会给她带芝麻饼、柚子糖之类的零食。

她有点失望,正要进屋,忽然,瞥见一个影子在田垄中,虽然模糊不清,但从身形看像父亲。她擦了擦眼,那影子慢慢向她走来。是父亲!她惊喜不已。进了屋,连忙告诉母亲。母亲哪里肯信。她拽着母亲出来,打眼一望,田垄陷在一片昏暗中,不见父亲的身影。看花眼了。母亲斥责道。到了半夜,就接到父亲不幸坠楼的消息。

父亲是回来收脚印的。徐大娘一直这样认为。

那么这回,他是来收脚印的吗?徐大娘不敢信,也不愿意信。

徐大娘认识他纯属偶然。那天,她在家里做饭,一个人风风火火闯进来,说,到您这里搭伙,行吗?

徐大娘答应了。两人聊起了家常。徐大娘告诉他,村里穷,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儿子媳妇两年了也没回来过。

上面没派人来帮你们?他问道。

来是来了,只到村里转一转,乡里接待吃顿饭就走了。徐大娘说。

菜炒好了。一碗酸菜。一碟豆腐。

太寒碜了。徐大娘有点不好意思。

好吃!香哩。他竟然吃得津津有味。

徐大娘笑了,你是第二个夸我家饭菜香的人。

第二个?第一个是谁?

第一个呀,好多年了。徐大娘说,听我婆婆说,是土改的时候,搞土改的干部来我家吃饭,他们夸我家的饭莱香,我婆婆经常提起哩。

那个时候,老百姓把自家最好的粮食拿出给干部们吃。干部呢,把饭莱偷偷地倒进锅里,或者拔到主人家儿女的碗里。他感叹道,那时干部不搞特殊化,实心实意帮群众,干群关系融洽。

是哩。徐大娘应和道,又问他,你咋知道这些?

我爷爷曾是名土改干部,经常跟我讲那些事。他说。

正吃着饭,乡长推门进来。看见他,乡长眼神有些慌乱,您…咋在这里?那边,我们都准备好了。

不去。不去。他摆摆手,又埋头吃饭。

乡长红着一张脸站在那里,表情很尴尬:招待不周到,您多包涵。

你们呀,一边扶贫一边铺张浪费,太不应该了。贫困群众需要扶贫,干部这里出了问题,也需要扶贪。他一脸严肃地用手指一指脑袋说。

吃完饭,他留下饭钱就走了。徐大娘后来才知道,他是来村里开展扶贫工作的。临近中午,乡里安排吃饭,被他拒绝了。

在他的帮助下,村里百亩果园建起来了,满山满坡种上了柑橘、樱桃、水蜜桃树。观光农业开办起来了,吸引城里人来这里休闲旅游。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每家每户的土特产,可以通过合作社的网络平台销售。徐大娘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回来办起了养鸡场。

他来养鸡场,徐大娘特意宰了只鸡,想请他吃顿饭。上回那顿饭太不像样了。徐大娘满是歉意。

他哪肯吃,说,您的生活好了,我吃啥都开心。

徐大娘偷偷往他车里放了两盒土鸡蛋。几天后,他竟然把钱给了她,说,我是名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坏了规矩。

这天傍晚,孙子悄悄告诉她,看见张伯伯了。

徐大娘一惊,他不是回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薄雾笼罩下的村庄,安静寂寥,哪里有他的影子?但孙子语气很肯定:在山坡上见到他。

按说也不奇怪。好几次,徐大娘看到他在山岗上、田垄里、果树旁转悠。村里角角落落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徐大娘寻了一个遍,还是没见到他。问村主任有才,有才说,晚上有一个会,他早就回去了。

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徐大娘心神不定,一夜没睡好。天亮时,又问有才,有才打了几次电话,他都没接。出啥事了?徐大娘心里很忐忑。

这时有才告诉她,微信里说县城方向昨晚出了车祸。

天啦,不会这么灵验吧?徐大娘悲伤地说,难道……

怎么了?有才问。

难道张副县长昨晚是来收脚印的?徐大娘声音里带着哭腔。

不是,不是,有才喃喃道,不要迷信。良久,又指了指心窝说,他的脚印是收不走的,早就留在我们这里,是吧?

徐大娘点点头,眼眶里满是泪水。

正说着话,一辆轿车冲破晨雾,向村里驶来。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徐大娘的眼里清晰起来…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两次到徐大娘家,第一次提出搭伙,第二次来看养鸡场并拒绝吃饭,这些都体现了“他”贴近群众、清正廉洁的形象。

B.“一碗酸菜。一碟豆腐”中“碗”“碟”两个量词,暗示酸菜多豆腐少,含蓄地表现了“他”来扶贫前徐大娘家生活的贫困。

C.文中大量使用“他”来指代张副县长,这样安排能够突出人物的代表性,表明“他”是扶贫干部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D.徐大娘相信“收脚印”的传说,源于亲身经历,而村主任有才说“不是,不是”“不要迷信”,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展现“他”的扶贫成果时,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徐大娘家的生活变化,而且整体概写村庄新貌,凸显扶贫意义。

B.本文除了直接对“他”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描写外,还用土改干部的形象正面衬托“他”,用之前的扶贫干部与乡长的形象来反面衬托“他”。

C.本文以徐大娘的幻觉结尾,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徐大娘希望张副县长平安的强烈意愿,既把这种意愿表达得深沉有力,也深化了主旨。

D.本文大量运用短小的段落,既让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又让时间跨度大的几个情节快节奏地推进,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徐大娘在傍晚听到孙子说“看见张伯伯了”之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本文开篇讲述萧家冲“收脚印”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题目

6. D(有才说“不是,不是 ”“不要迷信 ”主要因为他在以“迷信说法不可信 ” 的念头来宽慰徐大娘和自己。)

7. C( “本文以徐大娘的幻觉结尾 ”不当。结尾不是“幻觉 ”,是徐大娘与有 才“正说着话 ”时真实出现的场景。)

8. 先是吃惊,再是焦急/心神不定/忐忑,然后是悲伤,最后是惊喜。

(每答出一种心理给 1 分。意思对即可。顺序不能颠倒。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酌情给分。)

9. ①引出下文徐大娘对童年经历的回忆和害怕“他 ”前来收脚印的恐慌。②“不 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 ”的说法与后文有才的话相呼应,有助于强调“他 ”的“脚印 ”早已留 在了村民心里,是收不走的,凸显了赞美扶贫干部一心为民的主旨。③增加了神秘色彩,激 发了阅读兴趣,让读者渴望了解跟“收脚印 ”有关的故事。(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