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2-05 14:47 

材料一: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晏子春秋·卷七·外篇》)

材料二:

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为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孔鲋①)诘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整,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晏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悌弟也。其父尚为孔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日,何约乎哉!若晏子以此而疑儒,则晏子亦不足贤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有删改)

①原文省略了主语。孔鲋,孔子八世孙。②孔鲋所引的孔子与晏子事迹及二人的相互评价均出自《晏子春秋》。

阅读题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婴A则齐之世B民也C不维D其行E不识F其过G不能H自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是回声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响”词义相同。

B.所以,表因果,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C.穷,指处于困境,与“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中的“穷”意思不同。

D.不幸,不幸运的意思,与现在人们所说的“不幸而言中”的意思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到齐国但没有去拜访国相晏子,因而受到子贡的质疑,孔子坦陈这样做是因为晏子顺利地连续侍奉了三位国君,所以对他的为人产生了怀疑。

B.晏子对孔子在没有见到自己行为的情况所说的话,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认为君子行为端直,不怕影子会倾斜;君子不做坏事,独寝自省,无愧于心。

C.孔子与晏子在没有见面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误解,主要是墨子所说的话所引起的,以至于晏子以前认为儒者为贵,但在听到墨子言论后则产生了怀疑。

D.子鲋从多个方面说明了孔子与晏子的为人,但同时也指出,如果晏子仅仅凭“伐树削迹”“绝粮七日”的事情来怀疑孔子,那么晏子也算不上贤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2)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

阅读题目

10.CEG

11.B

12.C

13.(1)侍奉三个君主却做法都不同,然而都能够和顺,有仁德的人一定都有多种心思吗?

(2)像这样的话,那么孔子是赞赏晏子的,并不是(《墨子》中)所说的诋毁他不与他相见。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家世世代代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保持自己的品行,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

从前文看,整个句子的主语都是“婴”,“则……也”,表判断,“也”后面该断开,在C处断开;

“不维其行”“不识其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式结构,中间要断开,在EG处断开。

故断句为C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回声”的意思,词义相同,但要注意两者用法不同,“天下云集响应”的“响”在此处名词用做状语。句意:就像回声和声音相应和一样。/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

B.错误。表因果;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句意:因而能顺利。/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C.正确。处于困境;尽,用尽”。句意:在陈国、楚国处于困境。/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

D.正确。不幸运;表示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句意:如果不幸屈居人下。/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在听到墨子言论后则产生了怀疑”错,根据文中“公告晏子”可知,晏子没有直接听到墨子的言论,而是景公将与孔子对话的内容转告给晏子后,晏子才说了这番话。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顺”,和顺;“仁人”,有仁德的人;“固”,一定、本来。

(2)“如此”,像这样;“誉”,赞誉;“毁”,诋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仲尼到齐国去,拜见景公却不会见晏子。子贡说:“拜见君主却不去见他的执政的人,可以吗?”仲尼说:“我听说晏子待奉三位君主而且能够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

晏子听到这话以后,说:“我家世世代代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保持自己的品行,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就不能自立于齐国。我听说过,运气好就受宠爱,运气不好就遭受厌恶,遭诽谤或受赞誉都与自己的行为相跟随,就像回声和声音相应和一样,应该看清行为如何然后再准备是责备还是赞誉。我听说过,用一个心眼侍奉三位君主的,因而能顺利;用三个心眼侍奉一位君主的,不能顺利。现在还没有看到我的行为如何,就责备我侍奉君主顺利。我听说过,君子独自站立着,对身影不感到有愧;独自睡觉,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有愧。孔子在大树下习礼,被人拨掉大树后,吓得销声匿迹,自己并不认为受辱;在陈国、楚国处于困境,自己并不认为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如同住在水边的人指责住在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山上的人指责住在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这样的话)从他的嘴里说了出来,他自己却不知道因此而陷入了困境。当初我看见儒者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者开始怀疑他们了。”

仲尼听到这些话以后,说:“俗语有这样的话:近处说的话,传到远处也不能停止;德行通过自身表现出来,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却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成明友,赶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成老师。现在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批评我,他就是我的老师啊。”

材料二:

《墨子》记载“孔子见齐景公,景公问:‘先生一直没有见到晏子吗?’孔子回答说:‘晏子(接连)侍奉三位国君都平安顺利,这是心志不专一,所以我不见他。’景公把孔子的话告诉了晏子。晏子说:‘三位国君都希望使国家太平安定,所以我才得以平安顺利。我听说君子独处反省要问心无愧,而孔子在宋国遭受伐树的驱逐,(之前也)不得不离开卫国,却仍不以为奇耻大辱;在陈蔡之间陷入困境,却还不感到尊严扫地。从前我看到儒家之人就肃然起敬,现在我却对他们很是怀疑。’”孔鲋驳斥说“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说孔子和晏子在相互攻击诋毁啊。小人之间会这样做,君子之间则不会这样。孔子说:‘灵公行为不检,晏子就洁身自好来侍奉他;庄公胆小怯懦,晏子就以敢作敢当来侍奉他;景公奢侈浪费,晏子就用节俭朴素来侍奉他。晏子的确是个君子。’梁丘据问晏子说你侍奉三位君主,忠心的表现都不一样,却都能得心应手,难道有仁德的人原本就有很多忠心吗?’晏子说:‘用一种忠心可以侍奉多位君主,但忠心太多就连一位君主都侍奉不了。所以虽然三位君主的心思不一样,但我晏婴却没有三种忠心。’孔子听说后,说:‘弟子们记住了。晏婴是用一种忠心来侍奉三位君主,实在是个君子啊。’像这样的话,那么孔子是赞赏晏子的,并不是(《墨子》中)所说的诋毁他不与他相见。景公问晏子:‘今天的众人之中,还有像孔子这样的贤人吗?’晏子回答说:‘孔子是君子之中具有高尚品行和节操的人。’晏子还说:‘盈成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他的父亲也曾是孔子的弟子,弟子的品行尚且如此高尚,他们的老师自然品德不差。’这证明晏子对孔子也是赞誉有加的。一个人德行不修是他自己的过错;如果不幸屈居人下,那是因为他命运不好。孔子在宋国被驱逐,被迫离开卫国,在陈蔡绝根七日(只是因为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哪里谈得上什么丧失尊严呢?如果晏子以此来怀疑儒家之人,那么晏子也就不值得被称为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