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2-01 23:37 

材料一: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见子产,则兄事之,而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是谓圣道事仁爱也,吾未谕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质于子,”子思曰:“然,子之问也。昔季孙问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譬夫子,其犹浸水之与膏雨乎?’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含珠瑱,卷哭三月,等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则生,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上德不德,是以无德。’季孙曰:‘善。’”悬子曰:“其然!”。

(节选自《孔丛子·杂训》)

材料二: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①曰:“此又是躯壳②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可哀也已!”

(节选自《传习录》)

【注】①先生:指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②躯壳:身体,此意为表面。

阅读题目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便能A大B以成大C小D以成小E不假F外慕G无不具H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谕,明白,了解,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寡人谕矣”的“谕”意思相同。

B.然,对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C.若,如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的“若”意思相同。

D.所以,“……的缘故”,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悬子问子思孔子与子产谁更伟大,子思没有直接回答悬子的问话,只讲了子游回答季孙疑问的故事。

B.在与季孔的对话中,子游以“浸水”比不上“膏雨”来说明孔子比子产更为伟大,说理生动而形象。

C.按照王阳明的意思,一万镒就是九千镒,九千镒就是一万镒,一万镒和九千镒等值,不必人为分出高低,

D.后世儒生不明白圣人的根本,不知道从自己心体的良知良能上去体会、认识与拓展,王阳明对此是反对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4分)

(2)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4分)

14.悬子之问和德章之疑有相通之处,设若悬子问王阳明,王阳明最可能怎样回答?请从材料二里找出一句话,代替王阳明作答。(3分)

阅读题目

10.C E G(原句意思:就能素质好的成就大,素质一般的也小有成就,不需要凭借外力,自可修成正果。)

11.C(两者意思不同。“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的“若”意思是“比得上”。)

12.C(C项,曲解文意。文中“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一句的意思是:尧舜的一万镒也相当于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相当于是尧舜的,本来也不分彼此。)

13.(1)而孔子去世的时候,我没有听说鲁国人像这样做,这是什么原因呢?(“闻”“若是”“奚故”各1分,句意1分)

(2)受到霖雨滋润的作物也能生长旺盛,而且面积非常广,人民受到的恩赐也是很广泛的,但人们却难以知晓它的来源。(每小句1分)

14.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悬子问子思说:“我听说志趣相同的人会互相吸引聚合,志向相同的人之间亲密友好。您先祖孔子见子产的时候,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世人都说子产有仁爱之心,把孔子称为圣人,这就是说具有圣道的人侍奉有仁爱之心的人,我不明白他们两人谁更伟大,所以来问问您。”子思回答说:“是啊,你的问题很有道理。以前季孙氏也向子游问过同样的问题。子游回答说:‘以子产的仁爱之惠来譬喻孔子的圣道之教,这不就是如同灌溉之水与霖雨的差别吗?’康子说:‘子产去世的时候,郑国男人不再佩戴玉饰,妇女们也无暇用耳珠装扮自己,都在里巷中痛哭三个月,不再奏乐玩乐。而孔子去世的时候,我没有听说鲁国人像这样做,这是什么原因呢?’子游这样回答他:‘灌溉之水所能达到的地方作物就生长旺盛,达不到的地方就会枯死,所以人们都容易知道它的重要。受到霖雨滋润的作物也能生长旺盛,而且面积非常广,人民受到的恩赐也是很广泛的,但人们却难以知晓它的来源。具备上德的人其德行并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这是因为形式上的德无法体现真正高尚的德行。’季孙氏说:‘说得好啊,’”悬子说:“确实如此。”

材料二:刘德章说:“听先生用精金比喻圣人,以金的分量比喻圣人才智的大小,用金的锻造提炼比喻学者的修养功夫,真是深刻呀!只是先生把尧、舜比作万镒重的金子,而把孔子比作九千镒的金子,我怀疑不太妥当。”

先生说:“这又是从表面上去考虑的,这才替孔子争分量。如果是从心上起来的念头,即便说尧舜是一万镒也不算多,说孔子九千镒也不为少。尧舜的一万镒也相当于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相当于是尧舜的,本来也不分彼此。之所以称为圣人,只看心体是否‘精一’,而不论才智的大小。只要他们内心的纯粹天理是相同的,便统称他们为圣人。若是论及他们的才智气魄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后来的儒生就是因为思想意识总是停留在分量的较量层面上,所以才流于功利之心。如果去掉了比较分量的心思,每个人尽自己所能,只在存养天理上下功夫,即会各有收获,就能素质好的成就大,素质一般的也小有成就,不需要凭借外力,自可修成正果。此乃实实在在明德修身的事。后世儒生不明白圣人的根本,不知道从自己心体的良知良能上去体会、认识与拓展,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爱慕虚荣,全不知自己这已经是桀、纣的心体,却动不动就想做尧、舜的事业,这怎么能做到?终年碌碌无为,直到终老死去,都不知道到底成就了些什么,真是悲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