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3-05-15 17:22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越王①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②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

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注】①越王:此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

阅读题目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放”指驱逐、流放,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放”字意思不相同。

B.“举”指举用、选拔,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字意思不相同。

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

D.“畔”指背叛、叛乱,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灾害、积贮粮食的方法。

B.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别人的人,才能成就王业。民以食为天,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君主自身不能奢侈浪费。

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

D.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伤悲,人心瓦解,揭竿而起推翻了政权。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4分)

(2)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4分)

14.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0.E I N(每选对一处给1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A【解析】两个“放”字都指驱逐、流放。B.后一“举”字指攻下、占领。C.成语“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12.D【解析】“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不对。原文“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意为搜刮士民,使其困苦不堪,来追求自己短暂的快乐。没有以此取乐之意。

13.(1)我亲自奉行勤俭节约,访求礼遇贤士,不使名声超过实际,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躬”1分,“此寡人所能行也”判断句1分,句意2分)

(2)不遵守中正平和之道,不推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就导致君位倾覆,万物离散。(“原”“倾”各1分,句意2分)

14.①齐宣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臣民不应放逐、杀害君主。②孟子、范蠡站在百姓的角度,认为桀、纣无道,自取灭亡,“汤放桀,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宣王问道:“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爱的人叫做‘贼’,败坏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俱全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过臣子杀害君主。”

文本二:

越王勾践说:“我亲自奉行勤俭节约,访求礼遇贤士,不使名声超过实际,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但是)要多积贮粮食,让百姓富裕起来,这要受到天时变化和水旱灾害的影响,难道就取决于我一人吗?用什么办法来防备灾害、积贮粮食呢?”范(蠡)先生回答说:“管辖百里范围的神灵,就能够成为治理千里之地的君王。商汤尽力遵守中正平和之道,提拔伊尹为相,收罗天下杰出的人才,训练士卒,率领各诸侯国军队讨伐夏桀,为天下百姓清除凶恶的坏人,天下百姓都歌颂并归附他。这就是所说的遵守中正平和之道的人。”越王说:“好啊。中正和谐之道能带来这样的结果!我虽然比不上那些圣贤的君王,但也想遵守中正平和之道,努力去实行它。现在各诸侯国的封地,有的多有的少,强弱也不相同。战争随时都会发生,我又用什么办法去应对这种突然的变故呢?”范先生回答说:“懂得保护别人的人,就能够君临天下,成就王业;不懂得保护别人的人,就会失去天下。”越王又问:“什么叫做保护别人?”范先生回答说:

“上天产生万物,并且教导百姓利用万物而生活。人获得粮食就可以不死,粮食能够救活人,也能够杀人。所以称为人身。”

越王问范先生说:“把握什么能使国家昌盛?推行什么会使国家灭亡?”范先生回答说:“把握中正之道国家就昌盛,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国家就灭亡。”越王说:“我想听听这方面的道理。”范先生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圣明君主,都遵守中正平和之道,能探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因此君位稳固,万物安定;不遵守中正平和之道,不推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就导致君位倾覆,万物离散。从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中,从夏桀、殷纣的事迹中,就能够了解到这一点。古代从天子到诸侯,他们的灭亡,无一不是逐渐沾染了嗜好美味的恶习,沉溺于声色之中,迷恋那些奇珍异宝,所以他们的国库就空虚了。(这样的国君)一心只想使国内的官吏百姓困苦不堪,以换取自己短暂的快乐,(其结果必然是)百姓都悲伤不已,于是人心瓦解,背叛君主,夏桀、商纣就是这样的国君。最终(他们)身死国灭,为天下人所讥笑。这说的就是推行奢侈必定灭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