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 阅读答案

  2023-05-01 14:35 

湖底

阿城

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懒婆娘似的,天都亮了,还不起!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

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一共出现了几十个“都”字,丝毫不给人重复啰嗦之感,而是向读者呈现了特殊年代,草原知青们的集体记忆。

B.“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表现了司机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

C.小说中,“冷”意透彻全篇,从半夜的“凉气”,写到湖水“凉上来”,再到车“冻上了”,充分体现了草原秋夜的特征。

D.小说注重描写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感受,如结尾画线句写出了红日初升的光亮与温暖,打鱼的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知青们穿着皮袄鱼贯而出的样子,形象而幽默。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后半夜知青们被叫醒,之后,上车,赶路,下水布网,日出时看到鱼,文本思路清晰。

C.“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寒冷”和“黑暗”两个特点交互出现在两个句子的谓语和补语中,用语奇特。

D.小说采用留白式的结尾,含蓄而隽永,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

8.《湖底》具有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请结合文本,从不同侧面分析其散文化倾向的特点。

9.《湖底》被收录在阿城文集《遍地风流》中,阿城在文集的《自序》里写到:“文章是状态的流露,年轻的时候当然就流露出年轻的状态。”在《湖底》中,我们可以从知青们身上感受到哪些“年轻”的状态?

参考答案

6.B

7.D

8.①淡化故事情节。本文讲述了知青们在深秋草原上一次平淡无奇的捕鱼过程,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

②虚化人物形象。全文没有刻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描写的是一群普通平凡的知青,重在描写知青们的生活状态。

③重视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如“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说是湖,真大,没边儿”等环境描写,表现了这里的空旷和寒冷。

④语言具有诗意。多用短句,以动词为主,简约直白,不事雕琢,有古典意境美。

⑤抒情性强。淡化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不表现宏大主题,叙写惯常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生活的情感态度。 9.①风风火火,热情酣畅。说打鱼,就全体出发去打鱼。被日出震撼,对生活充满热情。说笑怒骂,不拘小节。

②勇敢无畏、为了吃点鱼,不惜遭罪。冒着草原秋夜的寒冷,下湖打鱼。

③乐观幽默。忍受寒冷的同时,开着幽默的玩笑,想象鱼变成人的精彩场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表现了司机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说法错误,这些描写体现的是司机为了早点儿赶到湖边的的急切心情。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留白式的结尾,含蓄而隽永,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人物形象”说法错误,小说结尾不是留白式结尾,描绘的是太阳升起时的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刻画了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时的表现,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情节方面:本文讲述的是一群知青在深秋时节,冒着巨大的寒冷到草原深处的湖泊捕鱼的过程,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注重完整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也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

形象方面:小说中的主要要素就是人物形象,往往对人物的塑造着墨很多,而本文中虚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全文没有刻意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连人物的姓名都没有出现,描写的是一群普通平凡的知青,重在描写知青们的生活状态。

环境方面:本文重视描写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如“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等,充分体现了草原秋夜空旷寒冷的特征,渲染了气氛。

语言方面:由文中“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等语句可知,文中多用短句,并以动词为主,简约直白,不事雕琢。文章语言被作者赋予散文的抒情风格和诗歌的古典意境美。

抒情方面:本文像散文一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文章淡化了小说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去表现宏大的主题,只是通过叙写知青们惯常的生活状态去表达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文中“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等相关内容可知,知青们说打鱼,就全体出发去打鱼;一路上说笑怒骂,不拘小节;看到湖边日出后被日出震撼,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风风火火,热情酣畅的状态。

由文中“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等相关内容可知,知青们为了吃点鱼,不惜遭罪,冒着草原秋夜的寒冷,下湖打鱼。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勇敢无畏的状态。

由文中“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等内容可知,知青们忍受寒冷的同时,开着幽默的玩笑,想象鱼变成人的精彩场面。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乐观幽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