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阅读答案

  2022-11-15 22:12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口:“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B.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C.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D.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B. “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C. 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比如《六国论》中“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 “苟不得圣人”与“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果很有远见,他劝谏智宣子没有成功,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结果智氏被灭族,只有他的一族得以保全。

B. 赵简子颇具智慧,他将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好,就通过两个儿子对写有日常训诫之言的两块竹简的态度确定了继承人。

C. 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他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送了一处城邑给他,于是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

D. 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瑶,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政赵襄子,赵襄子秘密联合韩、魏两家,最终打败智瑶的军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2)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14. 文末司马光认为应该怎样“取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 D 11. B 12. C

13. (1)晋国(如果)有危难,你不要认为(或嫌)尹铎的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或嫌)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他那里作为归属。

(2)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又不加戒备,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恐怕不可以啊!

14. ①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②要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的话,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

句中“智伯”“康子”“段规”“智国”都是人名,分析可知,“康子”“段规”两人,一个是韩国的国君,一个是韩国的国相,“智伯”“戏”和“侮”的应是“康子”和“段规”;而“智国”是“智伯”的家臣,不是“智伯”“戏”和“侮”的对象,应作后面句子的主语,与“闻之”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

“谁”如和前面的“我不为难”构成一句话,那后面“敢兴之”就缺少了主语,且此处是“智伯”自负的话语,应为反问句,因此“谁敢兴之”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不然”中的“然”,这样。句意:不是这样的。

“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开始燃烧。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相同。

C.“苟不得圣人”中的“得”,找到,得到。句意:如果找不到圣人。

“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中的“得”,收获。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选项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于是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说法错误。从文中“又求地于魏桓子,……与之万家之邑一”可知,智瑶向魏桓子索要的是一处土地。由原文“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可知,向赵襄子索要的是两处土地。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不要;“以……为”,认为……;“少”,地位低;“归”,归属。

(2)“耻”,羞辱;“备”,戒备;“兴”,兴起,挑起;“无乃”,恐怕……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可知,司马光认为,在任用人才方面,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

从文中“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可知,司马光认为要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也就是先选圣人君子,实在没有圣人君子,再选用愚人,不要选用小人。

参考译文:

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将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一个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问他的竹简在哪里,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献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少算居民户数(减轻当地的赋税)。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危难,你不要认为(或嫌)尹铎的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或嫌)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他那里作为归属。”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的话,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又不加戒备,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恐怕不可以啊!”智瑶不听。智瑶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他一定会讨伐我们,不如给他。”便派使臣去见智瑶,送上有万户人家的一处城邑给智瑶。智瑶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给他。任章说:“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横,然后找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对付智氏,何必要我们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于是交给智瑶一处有万户人口的城邑。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定好起事的日子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死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倒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边夹击,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打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又将智氏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一家幸免于难。

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大凡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