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 阅读答案

  2022-11-15 00:30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太子保傅,古难其选。成王幼小,以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及秦之胡亥,始皇所爱,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戚,酷烈不已,旋踵亦亡。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魏征曰:“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但经云:“放郑声,远佞人。近习之间,尤宜深慎。”太宗曰:“善。”

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朕闻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太宗曰:“魏征,昔吾之仇,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竟不问征,遽斩所告者。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节选自《贞观政要》)

A.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

B.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

C.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

D.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幸蒲州”与“庶刘侥幸”(《陈情表》)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

B.“召而数之曰”与“则胜负之数”(《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C.“当以······罪之”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

D.“鉴前代成败事”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两句中的“鉴”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元楷在隋朝未亡时就奸邪谄佞,在唐贞观七年又因想讨好太宗而受到告诫,之后羞愧害怕,不吃东西而死。

B.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善恶,与环境有很大关系:与贤明的人一起,会成为仁君;反之,会变得残暴。

C.唐太宗禁止上书揭发别人小的罪过,他认为这些人专以诽谤他人为能事,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

D.唐太宗坚持以史为鉴、任用贤人、斥弃群小三件事情,以此希望史官宣扬他的善事,隐藏过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3.(1)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成,酷烈不已,旋踵亦亡。

译文:

(2)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

译文:

参考答案

10. B 11. C 12. D

13. (1)等到胡亥篡位,诛杀功臣,杀害亲戚,极其残暴,不久就败亡了。(关键词“酷烈”“旋踵”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

(2)朝廷设置史官,君主- -举一动都得记录下来。好的既然必须记,过失也一定 不加隐瞒。(关键词“书”“隐”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TIANYI CUL「U R E

参考译文

贞观七年,唐太宗巡幸蒲州,蒲州刺史赵元楷征令老年人一律穿上黄纱单衣,在路边迎接拜谒,并大肆装饰官署,营建城楼、雉堞用来献媚讨好。又偷偷地饲养了几百头羊、几千条鱼,准备馈送朝廷贵戚。唐太宗知道这事后,把他召来训斥道:“我巡察黄河、洛水一带,历经数州,大凡有什么需要,都由官府供给。你却为此养羊养鱼,雕琢装饰庭院屋宇,这是过去灭亡的隋朝的坏习惯,如今不能再这么做了。你应该体会我的心意,把这套坏的作风改掉。”赵元楷过去在隋朝时就是个奸邪谄佞的官吏,所以唐太宗就讲这一番话来警戒他。赵元楷听后既羞愧又害怕,几天吃不下东西,很快就死了。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太子的老师,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时,以周公、召公为老师,他们都很贤明,使周成王成为一代仁君,天下获得太平,称为圣主。秦代的皇子胡亥,秦始皇很爱他,让赵高做他的师父,教授他刑法。等到胡亥篡位,诛杀功臣,杀害亲戚,极其残暴,不久就败亡了。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善是恶,的确与他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有关。我二十左右就开始结交名士,可是交往深的,只有柴绍、窦诞等

人,但是他们不具有孔子所说益友的三个条件:正直、宽厚、见多识广。我继位以来,治理国家虽然不及尧、舜圣明,但也不像三国吴主孙皓,北齐后主高纬那样的暴政。从这来说,我没有受到亲近的人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智慧中等的人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然而拥有上等智慧的人是不会受到外界影响,的。陛下顺应天意,平定战乱,救万民于水火之史使天下太平,柴绍、窦诞这些人怎么能够损害陛下的圣德.呢?但是经书上说得好:‘拒绝郑国的靡靡之音,远离挑拨是非的奸邪小人。’这些外在的影响,也不可不谨慎啊。”唐太宗说:“是。”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我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能够顺从天意,使天下获得太平,都必.须依赖于大臣的辅佐。而没有见识的人,专以诽谤他人为能事,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这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从今以后,凡有人上书揭发别人小过失的,应当以诽谤之罪论处。”魏征做秘书监的时候,有人告发他谋反。唐太宗非常气愤地说:“魏征过去是我的敌人,但因为他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于是我就提拔任用他,现在怎么会传出他谋反的谗言呢?”结果唐太宗不询问魏征,立即把告发者处以斩首之刑。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近来记录我所做的事情是善还是恶呢?”褚遂良说:“朝廷设置史官,君主一举一动都得记录下来。好的既然必须记,过失也一定不加隐瞒。”唐太宗说:“我现在正在认真做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不记录我的过失。一是对照前代成功、失败的事实,作为鉴戒;二是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办好政事;三是斥退小人,不听信谗言。这三点我会坚持下去,始终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