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 阅读答案

  2022-01-06 18:15 

追击(节选)①

魏巍

刘大顺早已看好了接近敌人的道路,就带着两个新战士悄悄地钻进树林里。

这片松树林一直延伸到敌人左边。他们迅速隐蔽地穿行着,踏着积雪下了山坡。看看到了树林尽头,才发现离那三个敌人还有一段距离。那三个敌人正在那里坐着吃东西。有一个人仿佛吃完了,手一挥,把一个罐头盒子当啷啷地扔到旁边。刘大顺提着枪沉吟了一下。他想,如果贸然钻出树林,敌人发现,势必拼命逃跑,也就难得抓住活的。他再一看,敌人后面有一块一丈多高的大红石头。如果绕到大石头后面,从那儿突然出现,这几个家伙就跑不掉了。想到这里,他就吩咐那两个新战士就地停止,瞄好敌人;然后就向旁边悄悄地绕了过去。

他是一个老兵,利用地形地物异常熟练,一切坡坎、灌木丛、小坑小洼都成了他隐身的地方。不一时,就来到大石头后面。即将到手的胜利,使他的心兴奋得怦怦直跳。他想,即使你插上翅膀,也逃不出我的手心了。想到这里,他端着冲锋枪跃身而起,从大石头后边猛然跳了出去……

呵哈!哪知就在这一瞬间,面前出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来山坡上坐着二三百美国兵正在仓仓皇皇地用饭,一见他,发出一片惊喊声,乱哄哄地都站了起来。刘大顺一愣,正要开枪射击,他的枪口已经被一个满脸黄胡茬子的美国兵紧紧抓住。接着,慌乱的敌人趋于镇定。他们发现,只不过是一个人,于是发出一阵狂叫,拿着卡宾枪成扇面队形包围过来。即将陷入重围的刘大顺,一看敌人要来捉他活的,心想,“我是共产党的兵,决不能当俘虏。今天就是死了,也要找几个垫背的!”他抽出手猛力地向敌人脸上挥了一拳,接着飞快地从腰里掏出一颗飞雷,一拉导火索就投在地上。他的意思本来是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想到脚下是一面斜坡,那颗飞雷咕咕噜噜地滚了下去,接着“轰通”一声巨响,就像落下一颗大炮弹似的。黑烟起处,正在扑过来的敌人和那个满脸胡茬的家伙,不知道他使的是什么武器,掉过头乱吼乱叫地跑开了。

飞雷的浓烟一散,刘大顺看见敌人没命地乱哄哄地向前逃去,精神为之一振,心想:“今天我非削倒你几个不行!”就端着冲锋枪猛扫起来。那两个新战士也赶了上来,他们一面扫,一面追,一面喊:“兔崽子们!哪里跑!”紧紧跟着混乱的敌群,打得十分痛快。山上的同志们也纷纷开枪射击。这时敌人只嫌跑得慢,把身上的东西纷纷丢掉,卡宾枪也扔了。其中一个军官,皮带不知何时丢掉,用一根绳子串着手枪束在腰里。现在他也感到不便,一面跑一面将绳子解开,把手枪丢在地下。这时满地都是卡宾枪,刘大顺干脆把自己的冲锋枪往身后背,随手捡起一支卡宾枪就打。子弹打完,往旁边一扔再换一支,打得真是万分高兴!心想:“哈哈,连子弹都替我压好啦!今天我就打个便宜枪吧!”

这些魂不附体的美国兵,虽然个大腿长,拼命猛跑,但他们平常都是坐汽车的,又穿着笨重的大皮靴,哪里有我们的战士行动迅速?不一时,刘大顺就插在了敌群中间。前面一股,后面一股,夹着刘大顺向前猛跑。刘大顺忽然一转念头:如果像这样追下去,还是难得抓住多少活的;说不定敌人还有跑掉的可能,不如先抓住一股再说。于是他陡然返过身来,大喝了一声:“站住!”接着朝天空“哗哗哗哗哗哗”地横扫了半梭子。后面那股敌人就纷纷地举起手来,在稻田里“扑通”、“扑通”地全跪倒了。有些人不知什么时候把皮靴也脱下扔了,光着两只脚。一个一个用充满恐惧的蓝眼睛,望着刘大顺,哆哆嗦嗦像筛糠一般抖个不停。

(选自魏巍《东方》第三部,有删改)

【注】①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描写了我国抗美援朝战场的斗争场面,对我国农村的复杂

生活也做了真实描绘,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抗美援朝伟大战争的胜利。节选部分,叙述了我军

奉命阻截溃败的美国军队的战斗场景。这场战役,我军俘获了大批美军战俘。美国人自称其

为美国历史上空前所未有的“黑暗时代”,或者叫做“黑暗的十二月”。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大顺只带了两名新战士就去追赶一大批逃跑的敌人,说明他对自己本次行动充满了信心。

B.敌人身后那块大红石头,既为刘大顺秘密行动做了掩护,又暗示人民志愿军意志的坚定。

C.深陷重围的刘大顺凭一颗手雷扭转了战局,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文章写刘大顺追赶敌军时突然转身对天空扫射的细节,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士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追击”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章的主体事件,同时“追击”二字营造了紧张急迫的氛围,暗示了战斗的激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刘大顺这一人物形象,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等,生动细致,形象立体,可读性较强。

C.小说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再现战争的情景,如““轰通”一声巨响”“哗哗哗哗哗哗”“扑通”等,既增添了紧张的气氛,又增加了真实感。

D.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刘大顺成功俘虏一大批美国兵的事,这样的“遭遇战”在整个抗美援朝中并非大事件,却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8.小说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4分)

9.有人评论魏巍的《东方》“既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又有着诗的艺术魅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D A项,“追赶一大批逃跑的敌人”理解有误,B项,“又暗示了人民志愿军意志的坚定”过度解读,写敌人身后那块一丈多高的大红石头,既为刘大顺的行动做了掩护,又为下文的意外(原来有二三百美国兵)埋下了伏笔。C项,“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读错误,应该是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7、B 没有外貌描写。

8、 ①用刘大顺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被俘虏与美国兵的纷纷举手投降作对比,凸显了刘大顺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②用美国兵个大腿长、丢盔弃甲却最终被追上与刘大顺的行动迅速作对比,凸显了刘大顺的战术素养之高。

9、 ①史的认识价值:本文节选的这场战斗是抗美援朝中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美国人也自称其为“黑暗的十二月”,(1分)真实、立体地纪录了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1分),因此说它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②诗的艺术魅力:小说的语言极具表现力,(1分)例如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多用短句,表现战斗过程的紧张、激烈;(1分)叙述中蕴含强烈的个人情感,(1分)对志愿军战士及敌方的态度爱憎分明,(1分)因此说它有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