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阳刚之气,源自殷周封建军事贵族文化 阅读答案

  2021-12-21 16:10 

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儒家学说比较阴柔,儒生或“酸腐”或“白面”或“手无缚鸡之力”。当然,对“儒”的最初含义,民国以来学者误读很多,如胡适认为儒是靠搞丧礼混饭的殷商遗民;徐中舒认为儒是古文字的“需”,是洗浴从事巫术活动的人;有的现代学者甚至认为儒家讲究温柔敦厚是源自上古“阉人祭司王”的人格。这些偏见,可能与晚清以来外患频繁、人们多把民族的积贫积弱归因于儒学有关。实际上,儒学源自殷周封建军事贵族文化,天然带有军事贵族的阳刚属性。

孔子本人崇尚阳刚。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儒士作为男子汉,其志向不可被强迫改变。他指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意思是刚毅的精神气质是近乎“仁”的。刚毅之外,孔子认为“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就是说“仁”包含了勇敢阳刚。

孔子推崇为保卫共同体而不惜牺牲的勇毅行为。《左传》记载鲁国在抵御齐国入侵的战斗中,“公与其嬖僮汪绮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这位战死的汪绮,是未成年人,当时习俗认为,未成年死者属于“殇”,不该按照成年人礼仪殡葬。孔子则认为,汪绮能拿起武器,勇敢地为保卫祖国而战死,不应该算作“殇”,理当享受成人牺牲者的礼遇。赞美保卫共同体利益的勇敢行为,是儒家传统。

诚然,孔子反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论语·述而》)的莽夫之勇,也讲究“温柔敦厚”,“必也临事而惧”。但这是否意味着儒家文化不够阳刚?我们需要看当时的社会氛围。当时遍地都是充满了生命力、战斗力的人。子路初见孔子时,“冠雄鸡,佩豭豚,欲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副野蛮战士造型,因而孔子“设礼稍诱子路”,渐渐用教化来节制这种磅礴的生命冲动。磅礴的生命力、战斗力,须加以节制,才能达到中庸状态。孔子本人“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述而》),就是一种对力量有所节制的人格。他提倡“君子无所争”“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人的力气大小不同),不是反对阳刚,而是针对当时情形,对过度尚武加以节制。

孔子后的七十子[注],也是颇尚阳刚。《周易》的《象》对乾卦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种阳刚精神,尤为人们所熟悉。《礼记·儒行》主张“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可杀而不可……其刚毅有如此者”。就是说,哪怕用死来胁迫,要求儒士放弃信念,都是不可能的;儒士可以被杀,不可受辱。

此后孟子提出脍炙人口的“大丈夫”和“正气”之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公孙丑上》)。其学说中阳刚之气沛然勃发,对宋代士人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文天祥被囚禁时吟《正气歌》,其“天地有正气”的阳刚精神,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重新确认儒家的阳刚属性,是十分必要的。

(注)七十子:指孔门七十二贤。

(摘编自李竞恒《儒家阳刚之气,源自殷周封建军事贵族文化》,《南方周末》2021年3月4日)

阅读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多把晚清以来中华民族的积贫积弱、外患频繁归因于儒学,这导致一些现代学者对儒家产生偏见。

B.孔子认为有刚毅勇敢品格的人,就可以称为仁者;能为保卫共同体而英勇牺牲的未成年人,其死不应被当作“殇”。

C.子路初见孔子时,一副野蛮战士造型,而孔子推崇中庸,故不赞许子路身上所体现出的阳刚。

D.文天祥被囚禁时吟《正气歌》,其“天地有正气”的阳刚精神,可看作是对儒家崇尚阳刚传统的传承与弘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一些人对中国传统儒家的偏见立论,这体现了写作的现实针对性。

B.文章多处依据传统儒家典籍中的言论,有力论证了中国传统儒家学说有阳刚属性的观点。

C.文章以孔子赞汪锜之例,证明孔子对年轻人勇敢阳刚、牺牲报国尤为推崇。

D.文章在论述传统儒学的阳刚属性时,既具历史眼光,又有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源自殷周封建军事贵族文化,有军事贵族的阳刚属性,这说明儒学不仅有崇尚阳刚的文化基因,也有崇尚阳刚的传统。

B.《礼记·儒行》主张“可杀而不可辱”的阳刚精神,这是对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思想的传承。

C.在儒家学说中,“仁”与阳刚精神并不矛盾,在许多时候,为了弘扬“仁”,持守“仁”,就必须具有阳刚精神。

D.儒家思想从来不缺阳刚之质,但那些认为儒家阴柔羸弱的偏见,会干扰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准确理解,有损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

1.D

2.C

3.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人们多把晚清以来中华民族的积贫积弱、外患频繁归因于儒学,这导致一些现代学者对儒家产生偏见”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这些偏见,可能与晚清以来外患频繁、人们多把民族的积贫积弱归因于儒学有关”可知,对偏见产生的原因作者仅仅是作推测,并不确定。

B.“有刚毅勇敢品格的人,就可以称为仁者”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二段“孔子认为‘仁者必有勇’”“‘仁’包含了勇敢阳刚”可知,“有勇”是成为“仁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C.“孔子……不赞许子路身上所体现出的阳刚”与第四段文意相悖。第四段结语说“(孔子)不是反对阳刚,而是针对当时情形,对过度尚武加以节制”。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对第三段的论点表述有误。第三段的论点是“孔子推崇保卫共同体利益的勇敢行为”,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孔子崇尚阳刚。孔子赞汪綺之例,正是这一论点的论据。选项中“证明孔子对年轻人勇敢阳刚、牺牲报国尤为推崇”的分析有失偏颇。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儒学……有崇尚阳刚的传统”推断不合理。儒学“源自殷周封建军事贵族文化,有军事贵族的阳刚属性”,据此说它“有崇尚阳刚的文化基因”,这是合理的;但并不能据此推出儒学具有“崇尚阳刚的传统”,这还需历代儒家对阳刚精神的持守和弘扬。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