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水田园诗解析与专练

  2021-11-30 16:21 

考点:

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 (清)尤侗《满江红·思隐》

3. 王维《归辋川作》

4.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5. 梅尧臣《鲁山山行》

6. 陶渊明《移居(其二)》

【考点解读】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情感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衬哀情(反衬)。

语言特点

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

【考题对接】

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这是他最终辞官的主观原因。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诗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归隐的原因,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

C.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结,既回答了为什么津津乐道于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又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

D.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质朴的图画,田园风光以其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使人悠然神往。

2.简析诗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

1.D(“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本诗描绘田园风光用的是“白描”手法,而不是夸张手法。)

2.诗作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喻为一只关在笼中的鸟,现在辞官归隐就像鸟脱离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庸俗、黑暗的官场;以“故渊”“旧林”比喻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贴切形象,内容的解。

【解析】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故渊”“旧林”比喻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贴切形象,内容的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用“尘网”“樊笼”比喻庸俗、黑暗的官场。诗作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喻为一只关在笼中的鸟,现在辞官归隐就像鸟脱离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

【注释】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际:间。

守拙(zhu):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颠:顶端。

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赏析】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三十年”应该是“十三年”,他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之误。这两句是说,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适俗韵”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际:间。拙:笨拙。自谦之词,与世俗的机巧相对而言。这两句是说,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的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二、(清)尤侗《满江红·思隐》

满江红·思隐

(清)尤侗

寄语青山,为我筑、数椽茅舍。更计较、凿斯池也,衡门之下。屋后十弓放笋竹,墙边五亩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依台榭。

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有邻翁来往,鸡豚春社。笑问老妻能去否,蒿簪藜杖归休罢。但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

【注释】弓:古代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量单位,五尺为一弓。买山,指归隐。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凿斯池”“放笋竹”“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写出了词人萌生思隐之心后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

B.下片“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运用互文手法,想象退隐之后的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C.下片“东墅弈”“有邻翁来往”“笑问老妻”不同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D.词的题目为“思隐”,而结尾说“但囊中、尚乏买山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

2.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D(“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错误,结合后面的“从天借”可知表现了词人的洒脱风趣,所以不是痛苦无奈之情。)

2.志趣高雅: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退隐后人物富有情趣的活动、梅竹的君子形象可看出。风趣洒脱:“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不羁、幽默风趣。安贫乐道:囊中羞涩、“蒿簪藜杖”却依然想归隐,想保持高雅的情趣,可见其安贫乐道。

【解析】从上阕来看,作者将要在“青山”深处,为自己修“数椽茅舍”,凿池、种竹、栽桑、种梅花,从他安排的居住环境可见,他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从下阕来看,作者为自己安排的退隐后的生活,“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钓鱼、射箭、下棋、绘画,十分风雅;再加上上阕中“竹”“梅”形象的衬托,可见他是一个志趣高雅的诗人。

从“但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可见,他为自己安排的这些住处、活动固然美好,却囊中羞涩无法买到这样一处地方,作者称要“从天借”,丝毫不以贫穷为意,可见他的风趣幽默,洒脱旷达。

从“蒿簪藜杖归休罢”“囊中、尚乏买山钱”可见,他生活贫困,然而即使是贫困的生活也没让他丧失了对高雅志趣的追求,可见其安贫乐道。

三、王维《归辋川作》

归辋川(注)作

王维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注释】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辋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谷口疏钟动”的“疏”字,既写出钟声洪亮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

B.“独向白云归”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着人对归隐的向往。

C.“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

D.“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陶渊明曾经“登东皋以舒啸”。

2.下列诗词中加点词语与本诗中相同的词语内涵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叠叠远山横翠霭,娟娟新月耿黄昏。(陆游《题接待院壁》)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错,杨花能够如此旋舞不已,不就是因为它的轻吗?寄寓了诗人对难以掌控自己命运的柔弱者的悲悯之情。)

2.D(“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可见,此句中的“春草”并非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而是一种比喻,是“离恨”的象征。)

【解析】本诗“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诗人将眼光投向东边的水畔高地之上,那里,春草一片,呈暗绿之色。这黄昏时分的春草再次碰触到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他满怀失意关上了辋川的柴门。可见,词句中的“春草”是眼前看到的实景,代表着“春天即将逝去的惆怅”。二者内涵不同。而ABC中的“远山”“白云”“杨花”均与本诗含义相同。

3.(1)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而自卑孤独;又因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王维此诗中也借“稀”和“独”字表达了内心的惆怅孤寂,同时从古寺钟声和悠然远山处也含蓄表达了隐居出世的愿望。林黛玉欣赏王维诗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心境相似,都有种孤独,不拘世俗的情怀。另外,林黛玉的诗歌常以物寓情,比如《唐多令》中借柳絮表达自己“漂泊亦如人命薄”的忧伤。本诗左右漂移的水草和轻且到处飞舞的杨花表达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哀,从创作手法上看,他们常用以物寓情的方式相似。

(2)“谷口疏钟动”一句环境描写运用“疏”“稀”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点明所处环境的寂静和人烟稀少,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黛玉对于贾府而言是个客人,因此她自觉孤独,这是她和王维此诗思想情感的共同之处。王维此诗不事雕琢,仅以白描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景色,把内心的情感赋予其中,这也正是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首推学王维诗的原因:写诗第一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可见林黛玉喜欢王维诗歌中的“意趣”。

【解析】本诗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暮春时节回归辋川的情景。疏钟远扬,暮霭沉沉,渔樵归歇,渲染出傍晚山谷凄迷的意境,烘托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细弱的菱蔓随着流水摆动不停,杨花的轻盈更使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飞舞。景物的不定使诗人的神思恍惚,更加增添了飘忽伤感的情绪。悠悠然万物造化让人神往,何时能自得呢?人生如此短暂,如此脆弱,终究因此让人感伤,春色又能够留住几时呢?还不如关上门,让春色留在记忆里,留在想像中。王维诗中的伤感情绪,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与林黛玉何其相似。林黛玉也曾在咏絮诗中写道“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林黛玉与王维的诗歌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林黛玉赞赏王维的诗歌。另外,林黛玉十分赞赏王维诗作的内容和意趣,这从香菱学诗里可以看出来,王维的田园诗歌的风格也是林黛玉喜欢的。而本诗“渔樵”“远山”“白云”“柴扉”这些意象营造出的冲淡的风格正是林黛玉所喜欢的。

四、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B.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

2.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A(“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分析错误,本诗前六写景,后两句抒情。)

2.分和挂。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含蓄地表达对道士的向往之情(访道士的心情迫切)。

【解析】本诗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一个“挂”字,就又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注释】

戴天山:在四川江油市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五、梅尧臣《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这个字是 ;有一个字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个字是 。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所展现的山野风景。

3.这首诗的尾联最为人所称道,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行;惬。

【解析】本诗题为“鲁山山行”,首联点出了“山”,而“行”在其中;颔联进一步写“山行”;颈联,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尾联,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即“山行”所感。因此一个“行”字,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因此一个“惬”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一路上,奇峰峻岭随着角度的变化在眼前不断地变换画面,独自一个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行走游览,竟然忘记了已经走到了什么地方。傍晚,霜落了下来,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野鹿在山溪旁悠闲地饮水。

【解析】本题要求体会诗歌颔联和颈联的景物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对两联描述的山景进行表述时,注意设定情境,语言简明、流畅。据此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3.(1)鸡鸣声以动衬静,既突破了山林的幽静,又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

(2)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家在何处”,一声鸡鸣作答,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解析】诗歌的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这一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鸡鸣声以动衬静,既突破了山林的幽静,又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

【注释】

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幽径:小路。

熊升树:熊爬上树。

何许:何处,哪里。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六、陶渊明《移居(其二)》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的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

1.D(A.“全诗……描绘了……登高赋诗”错误,“登高赋诗”只是诗人描绘的其中一个场景,诗中还写了农耕生活的情景,全诗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边饮酒边斟酌诗句”错误,“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披衣起彷徨”错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表现: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将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解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首先分析诗中描写生活场景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情感,把握其中的乐趣。“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

接着分析表达这种乐趣的手法。诗人前八句运用白描手法,将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纯真质朴的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