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阅读答案

  2021-11-02 22:29 

臣(主父偃)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菟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长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腫、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阅读题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B.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C.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D.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前例、旧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本文的“故事”也是此意.

B.春蒐秋称,古代四季狩猎的名称都不同,春天打猎叫“蒐”,即寻猎未怀孕的禽兽,秋天打猎叫“狝”,即杀伤禽兽。

C.城郭,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大都分为内城与外城两部分,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D.孤寡,孤儿和寡妇。“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寡”本义指男女丧偶,后专指女子丧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考虑采纳自己的意见。

C.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很看重匈奴,却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D.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国家大权为尉佗、章邯所分,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4分)

(2)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4分)

14. 主父偃反对伐匈奴,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D(根据上下文可知,该句意思为:秦伐匈奴虽有战功,但弊端明显。根据句式“虽有……”“不足以……”排除A、C项;“单于”应为“虏”宾语,排除B、C项。)

11.A(本文中的“故事”应断开,并非古今异义词。)

12.C(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并不看重匈奴,从原文“上及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可以看出。)

13.(1)(4分)况且发怒(兴兵)是违背大德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发动)战争是最卑下的品行。(“逆德”“兵”“末节”各1分,句式1分)

(2)(4分)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待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暴”“逾”“北”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国家即使再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②伐匈奴结怨深重,耗资巨大。③战争持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变乱,做事辛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人心不安。(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