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 阅读答案

  2024-11-20 23:05 

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至是,条例司请:“以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依陕西青苗钱例,民愿预借者给之,令出息二分,随夏、秋税输纳,愿输钱者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俭物贵,然后出果,所及者不过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是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之意也。仍先自河北、京东、淮南三路施行,俟有绪,推之诸路。”诏曰:“可。”乃出内库缗钱百万,余河北常平粟,而常平、广惠仓之法遂变为青苗矣。

初,王安石既与吕惠卿议定,出示苏辙等,曰:“此青苗法也,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本以救民,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喻限。如此则恐鞭笞必用,州县之事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余,有贵必果,以此四方无甚贵无甚贱之病。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课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会京东转运使王广渊言:“春农事兴,而民苦乏,兼并之家得以乘其急要利。乞留本道钱帛五十万,贷之贫民,岁可获息二十五万。”从之。其事与青苗法合,安石始以为可用。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有删改)

材料二:

“常平”之法,利民之善术也,后世无能行之者,宋人仿之,而遂流为“青苗”。故曰:非法之难,而人之难也。三代封建之天下,诸侯各有其国,其地狭,其民寡,其事简,则欲行“常平”之法也易。然而未尝行者,以生生之计,宽民于有余,民自得节宣焉,不必上之计之也。上计之而民视以为法视以为法则惮而不乐于行而黠者又因缘假借以雠其奸。故三代之制,裕民而使自为计耳。虽提封万井之国,亦不能总计数十年之丰歉而早为之制也。郡县之天下,财赋广,而五方之民情各异,其能以一切之治为治乎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阅读题目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计之而囚民视以为法国视以为法回则回惮而不乐回于行回而黠者又因缘假借⑤以雠其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乘,趁着,与成语“因利乘便”“乘人之危”中”的“乘”意思相同。

B.俟,等待,与《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相同。

C.“不必上之计之也”中加点“之”字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相同。

D.裕,使……富裕,使动用法,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的“远”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苗法最初是为解决陕西地区驻军多、粮食储备不足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帮助农民缓解了资金短缺问题,一举两得。

B.青苗法在河北、京东、淮南三地试行,非仓促之举。朝廷特拨内库钱财以示支持,表现了对改革的慎重态度。

C.王安石与吕惠卿共同商量青苗法细节,并主动向苏辙征询意见,可见他在变法时能集思广益、听取他人建议。

D.苏辙分析了“青苗法”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担心会给政府带来负担,并以唐刘晏为例直接表达了反对实施“青苗法”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钱贷民,本以救民,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4分)

(2)有贱必来,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无甚贱之病。(4分)

14.材料二中王夫之强调“非法之难,而人之难也”,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人之难”体现在何处。(5分)

阅读题目

10.BCF

11.C(两个“之”用法不同,前者是主谓之间,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2.D(“直接反对”有误)

13.(1)把钱借给百姓,本来是为了救济百姓,但是在钱款出入的时候,官吏趁机作奸,即使有法令也无法禁止。(“贷""缘”各1分,大意2分)(2)物价低时就买进,物价高时就卖出,因此全国就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弊意2分“汆”“病”各

14.①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官员腐败;②百姓不好好利用青苗钱;③到期后不按时归还。(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