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
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又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熄火了。①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②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③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④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通过描写四大娘的动作和心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春蚕的丰收给老通宝一家带来了希望。
B. ②处由点及而,展现了江南农村养蚕丰收的景象,忧愁的农人们一时兴奋起来,人人心里都充满了喜悦。
C. ③处写茧厂大门“关得紧洞洞”,暗示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全村的蚕茧都会没有销路,农村经济凋敝。
D. ④处可以看出老通宝常年与茧厂做生意,且对茧厂充满信任,他相信茧厂绝不会因经济凋敝而关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B.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C. “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D. 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9. 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阅读题目
【答案】
6. D
7. C
8.
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老通宝在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
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转而快乐起来。
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老通宝忧愁,失望起来。
④得知无锡脚下的茧厂收蚕,又燃起了希望。
⑤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
9.
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
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
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
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
【解析】
【导语】本文主要讲述了老通宝一家在春蚕丰收时,由于蚕茧没有销路而陷入经济困境的故事。尽管春蚕获得了丰收,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但由于茧厂未开秤,蚕茧无法出售,导致债台高筑。老通宝一家尝试将茧子运至无锡出售,结果只卖出部分,依旧不够偿还债务,最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昭示了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的艰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对茧厂充满信任”理解错误,从前文“‘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这一说法可以看出当地茧厂之多,因此老通宝认为茧厂不可能全部关门。这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判断,与“信任”无关。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运用双关手法”分析有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和儿子要跑到无锡去卖蚕茧,并没有双层含义。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就忍不住想笑……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可看出:在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
②由“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可概括: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转而快乐起来,欢笑兴奋。
③由“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等内容,可概括:今年丰收了,却没见半个收茧人,内心忧愁失望。
④由“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可概括:得知无锡脚下的茧厂收蚕,又燃起了希望。
⑤由“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可概括: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又气得生了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本特征的能力。
①文中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如“‘宝宝’都上山了……到此时还没有把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等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蚕农的生活状态,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
②文章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借了三十块钱,布了五张蚕种,好容易熬得蚕宝宝上了山,并且蚕茧非常好,“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结果却没有茧厂收茧子;大老远弄到无锡去卖,“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也给气病了,小说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老通宝一家的遭遇是当时千千万万蚕农的真实写照,很有代表性。
③小说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小说以帝国主义侵略的侵略下,国内江南地区落后蚕丝制造业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水乡的朴素农村蚕农们养蚕的故事。当时国内没有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反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更加严重影响到了江南地区的蚕丝买卖生意,也使得辛苦劳作的蚕农们得不到回报,从而陷入窘境。老通宝家破产就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洋鬼子”闹的,一是地主的剥削。作品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这是作品对时代的反映。
④作者的情感较为隐蔽,没有在作品中直抒情感,如“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等内容,通过冷静的叙述,隐藏了作品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