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釐王)二十年,秦围邯郸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9-03 23:52 

材料一:

(安釐王)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①。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曰:“公孙喜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游王。信陵君无忌卒。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②之佐,曷益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盖秦之灭也,由胡亥之无道;周之季也,由幽王之惑褒姒。然则亡秦者胡③,始皇久铭其说;糜弧箕服④,彰于宣、厉之年。恶名早著,天孽难逃。苟推此理而言,则亡国之君,他皆仿此,安得于魏无讥者哉?夫国之将亡也若斯,则其将兴也亦然。必如史公之议也,则亦当以其命有必至,理无可辞,不复嗟其智能,颂其神武者矣。夫推命而论兴灭,委运而忘褒贬,以之垂诫,不其惑乎?自兹以后,作者著述,往往而然。如鱼秦《魏略议》、虞世南《帝王论》,或叙辽东公孙之败,或述江左陈氏之亡,其理并以命而言,可谓与子长同病者也。

(节选自刘知幾《史通·外篇·杂说上》)

【注】①蒙骜:战国末期秦国名将。②阿衡:引申为任国家辅弼之任,宰相之职。③亡秦者胡:即“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代诚语。秦始皇即位后得到一本“仙书”,书上写着:“亡秦者,胡也。”④弧箕服:出自《史记·周本纪》。周宣王之时的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是西周末年一句著名的谶语,暗示西周即将灭亡。

阅读题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A王囚增B是喜之C计中也D故不若E贵增F而合魏G以疑H之于齐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矫,指诈称、假托,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B.“败之河外”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法相同。

C.季,本义指排行最后的,文中引申为国家衰落,与《鸿门宴》中“项羽季父也”的“季”意思不同。

D.彰,有显示、揭示、显扬之意,与《出师表》中“以彰其咎”的“彰”意思接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陵君魏无忌在秦赵邯郸之战时帮助赵国脱困,之后就留在赵国,并且在那生活了十年左右。

B.司马迁曾到过大梁的遗址,当地人说魏国灭亡的原因是魏王不重用信陵君,司马迁并不认同。

C.司马迁认为秦国灭亡是因为胡亥没有人道;在刘知幾看来,秦始皇才应该对秦国的灭亡负责。

D.刘知幾认为,《魏略议》和《帝王论》在论述国家败亡的原因时,犯了和司马迁一样的错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译文:

(2)自兹以后,作者著述,往往而然。

译文:

14.刘知幾对《史记》的哪方面内容进行了批判?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阅读题目

10.BDG(原文标点为: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

11.B[A项,“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指举起、抬高。B项,“败之河外”是省略句,完整形式是“败之(于)河外”,“之”用作代词,指代秦军;“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作动词,意思是“到……去”,二者用法不同。C项,“项羽季父也”的“季”是本义,排行最后的。]

12.C(“司马迁认为秦国灭亡是因为胡亥没有人道”错,“秦之灭也,由胡亥之无道”应为刘知幾的观点;“在刘知幾看来,秦始皇才应该对秦国的灭亡负责”错,刘知幾并不认同将国家灭亡与谶语联系起来,也并未提出“秦始皇才应该对秦国的灭亡负责”。)

13.(1)秦军水淹大梁,俘虏了魏王假,于是灭了魏国把(魏国)设置为郡县。(“灌”“遂”“以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从此以后,写作的人撰写编著书籍,常常是这样。(“兹”“往往”“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刘知幾对《史记》中以“天命”来论魏国兴衰的思想进行了批判。②他认为论成败当以人事为主。③如果按太史公的天命思想,其他亡国之君皆可如此论,这是不合理的。④如果以“命”论兴灭,无法起到垂示警戒作用。(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围困邯郸,信陵君无忌假传王命夺得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赵国得到保全。无忌也因此留在赵国。

(魏安釐王)三十年,无忌返回魏国,率领五国军队进攻秦国,在河外打败秦军,赶跑了蒙骜。那时魏国太子增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发怒,要囚禁魏太子增。有人替太子增对秦王说:“公孙喜本来对魏相说过:‘请用魏军快速攻秦,秦王一怒,必定要囚禁太子增。这又会使魏王发怒,再攻打秦国,秦国必定要伤害(太子增)。现在大王要囚禁太子增,这是公孙喜的计谋得逞了。所以不如厚待太子增而与魏国交好,让齐国和韩国去猜疑魏国。”秦王这才取消了囚禁太子增的打算。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魏安釐王去世,太子增即位,这就是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去世。(魏安釐王)十五年,景湣王去世,他的儿子假即位。

魏王假元年,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秦王觉察到了他的行动。(魏王假)三年,秦军水淹大梁,俘虏了魏王假,于是灭了魏国把(魏国)设置为郡县。

太史公说:“我曾到过大梁的旧城址,那里的人说:“秦军攻破大梁,是引河沟之水淹灌大梁,经过三个月城被毁坏,魏王请求投降,于是灭亡了魏国。’议论的人都说魏国出于不重用信陵君的缘故,国家削弱以至于灭亡,我认为不是这样。天意正是让秦国平定海内,它的功业尚未完成,魏国即使得到贤臣辅佐,又有什么用呢?”

材料二:

说到评论成功或失败,本来应当把人的作为当作主要因素,(如果)一定要根据命运来论说,那么这种道理就违背常理了。大概秦朝的灭亡,是由于胡亥不行正道;周室的衰微,是由于周幽王受惑于褒姒。然而“灭亡秦朝的是胡”,秦始皇时就有这种说法;“麋弧箕服”(的谶语),在周宣王、周厉王的年代就已经表露出了。恶名早就显著,上天降下的灾祸难以逃脱。如果根据这种道理来说,那么亡国的君主,其他人都和这种情况一样,怎能不对魏国没有讥讽之语呢?国家将要像这样灭亡,那么国家将要兴起也是同样的。(如果)一定像司马迁的议论,那么也应当认为是他的命运必定会这样,道理上没有可推脱的,(人们就)不再感叹他的才智能力,称颂他的神明勇武了。根据命运来推论国家的兴起和灭亡,归结于命运而忘记了(人事得失的)褒贬,用这个来垂示告诫(后人),不是很糊涂吗?从此以后,写作的人撰写编著书籍,常常是这样。像鱼豢的《魏略议》、虞世南的《帝王论》,要么叙述辽东公孙氏的失败,要么讲述江南陈氏的灭亡,他们的道理都是根据命运来说的,可以说是和司马迁有同样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