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厉公将伐郑,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凡诸侯,难之本也。得郑忧滋长,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
鄢之役,晋人欲争郑,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
晋伐郑,荆救之。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范匄①自公族趋过之,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七年夏,范文子卒。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
(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范匄(ɡài):范文子的儿子,也称范宣子。
阅读题目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君人者A刑B其民C成D而后E振武F于外G是以内和H而外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睦,使……和睦,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悦”用法不同。
B.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盍”意思相同。
C.存亡,存在或灭亡,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中“出入”用法相同。
D.泰,放纵、傲慢,与《孔雀东南飞》“否泰如天地”中“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文子认为得到郑国后会增加更多的忧患,所以不赞同晋厉公讨伐郑国。
B.范文子认为如果不是圣人,必然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而且内忧危害更重。
C.范文子痛斥范匄未经同意就提出“夷灶堙井”的谋略,并对他施以刑罚。
D.范文子让宗人、祝史为他祈死,以免遭到祸难,结果也正如范文子所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
(2)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
14.范文子认为国君应怎样做才能治理好国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阅读题目
10.(3分)C D G(统治人民的人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国外畏惧。)
[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3分)C(“国之存亡”中的“存亡”意思是“存在或灭亡”,“备他盗之出入”中的“出入”意思是“进入”,为偏义副词,二者用法不同。)
12.(3分)C(“并对他施以刑罚”有误,原文“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意思是“而且并未征求你的意见,你就胡乱发言,这是奸行,一定要执行刑戮”,可见并没有真正施以刑罚。)
13.(8分)
(1)称王天下的人成就自己的美德,远方的人就会把他们地方的财物赠送(进贡)给他,所以没有忧患。超然客公众号
[4分。大意2分,“贿”“归”各1分。]
(2)我哪里知道上天不是授福给晋国而是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大臣一定要警惕啊!
[4分。大意2分;“庸”“劝”各1分。]
14.(3分)
①使内部和睦团结;②修养自身的德行;③要谦逊公正。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晋厉公准备讨伐郑国,范文子不想动用武力,说:“假如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背叛,那么我国就可以有所作为了。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得到了郑国,忧患会更加增多,何必要对郑国用兵呢?”郤至说:“那么,称王天下的君王忧患就多吗?”文子回答说:“我们晋国是称王天下的君主吗?称王天下的君主建立功德,远方的诸侯自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如今我们晋国少德,而要求得称王天下的功业,所以有很多忧患。”
在鄢陵之战中,晋国想争取郑国的归附。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做人臣的,能够内部团结然后才能图谋国外,内部不团结而去图谋国外,必然会出现内部纷争,何不姑且想办法争取国内的团结呢?”
在鄢陵之战时,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大夫们都想作战,范文子不同意,说:“统治人民的人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国外畏惧。在国内尚且有不能施以刑典的,又何况对外呢?战争,就是一种刑罚,是用来惩罚过错的。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小民,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而打胜仗,只是一种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忧。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鄢陵之战时,楚军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军将士都很担忧,打算谋划如何应战。范匄以公族大夫的身份赶紧走上前说:“楚军把炉灶摧毁,把水井填平,不撤退又能怎样呢?”范文子拿起戈来就追打范匄,说:“国家的存亡是出于天意,你小孩子懂得什么?而且并未征求你的意见,你就胡乱发言,这是奸行,一定要执行刑戮。”在鄢陵打败楚军之后,晋军将要吃楚军囤积的军粮,这时范文子站在大队兵马前面说:“我们的国君年幼,各位大臣又都没才干,我们凭什么福分能得到这一战果呢?我听说《周书》上有句话说:‘天意并不特别亲近哪一个人,只授福给有德的人。’我怎么知道这是上天授福给晋国并且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将士应当警惕啊!德是福的基础,没有德业而享的福太多,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却在上面筑起了高墙,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
从鄢陵回国以后,范文子对自己族里主持祭祀的宗人、祝史说:“我们国君傲慢奢侈却战胜立功,那些以德行获取胜利的人尚且害怕失掉它,更何况傲慢奢侈的人呢?国君宠幸的人太多,现在获胜归来,这种情况肯定会显得更严重。这样的话,祸难必然要发生,我恐怕要轮到我头上。凡是我的宗人、祝史,请你们为我祈祷,赶快让我死,以免遭到祸难。”晋厉公七年的夏天,范文子死。冬天,晋国发生了祸难,起先是厉公杀三郤,最后厉公也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