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3-09-23 17:12 

材料一: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

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僭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

阅读题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周A室衰B礼法C堕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离H制而弃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前文“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中的“极”意思相同。

B.虞,指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鸟兽、畋牧的官职,有山虞、泽虞之分。

C.靡,指没有,与蒲松龄《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的“靡”意思不同。

D.货殖,两则材料中均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的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与财富追求是人的本性,统治者要顺其自然,以利引导,不与民争利。

B.班固认为,夏商周各阶层安居乐业、寡欲不争,统治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最终不严而治。

C.司马迁看来,各行各业之人凭本事努力工作以满足欲望,这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合乎规律。

D.班固看来,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可为王者争利,对下可助平民齐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2)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

14.对积累财富与遵守礼义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BDG(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根据文意,本句断为: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

11.C(3分)【解析】两个“靡”字的意思相同。

12.D(3分)【解析】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商人、工匠、士人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向下垄断平民的生业。

13.(1)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服食物的来源,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有。(4分。关键词“原”“富”各1分,句意2分)

(2)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这样以后上下有序,民心安定。(4分。关键词“差”“然”各1分,句意2分)

14.①司马迁认为,积累财富是遵守礼义的前提,只有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知礼义明荣辱。(1分)

②班固认为,积累财富时必须遵守礼义,只有遵守礼义,人们才不会因过度追逐财富而败坏风俗,导致天下大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