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荡 阅读答案

  2023-06-01 17:48 

菱荡

废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 总是兴旺的。 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 这里 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 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 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 “我不去。 城里人如何下乡? 乡下人如何进城? ”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 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 何仙姑一 夜修了桥。 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 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 “张老头子摆渡, 不是要渡钱吗? ”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塔不高,一棵大枫树高高的在塔之上,远路行人总要歇住乘一乘荫。坐在树下,菱荡圩一眼看得 见,看见的也仅仅只有菱荡圩的天地了,坝外一重山,两重山,虽知道隔得不近,但树林在山腰。 菱 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若是荞麦或油菜花开的时候,那又 尽是花了。 稻田自然一望而知,另外树林子堆的许多球,哪怕城里人时常跑到菱荡圩来玩,也不能一一 说出,那是村,那是园。 水塘四围栽了树,坝上的树叫菱荡圩的天比地更来得小,除了陶家村以及陶家 村对面的一个小庙,走路是在树林里走了一圈。

水草连着菖蒲,菖蒲长到坝脚,树荫遮得这一片草叫人无风自凉。陶家村的牛在这坝脚下放,城 里的驴子也在这坝脚下放。 人又喜欢伸开他的手脚躺在这里闭眼向天。 环着这水田的一条沙路环过菱荡。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 成一个圈圈。 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哇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 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浑了到菱荡来洗。 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 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 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 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 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 字了。 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莱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 老爹手上数。 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一-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 不 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 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 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 聋子挑 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 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 聋子走到石家大门, 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 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腾上叫。 一匹是 黑的,一匹白的,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提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 石 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 “是我家买的吗? ”聋于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 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 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他的话总是这 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坪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 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 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 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 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竿来吃。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烟竿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把人热死了怎么办?”张大嫂解开了她的汗湿的褂子兜风。

两边的树还遮了挑水桶的,水桶的一只已经进了菱荡。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说中摆渡的张老汉被何仙姑渡上了天,聋子独不信,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其憨厚朴实、直率真实。

B.小说第④段和第⑦段中,“花篮”“圈圈”摹状出菱荡“封闭”的特征,这也为后文描写陶家村质朴却粗野落后的民风做铺垫。

C.文中“打长工”“打一栈”“小划子”“打回旋”这些口语的运用颇为传神,既表述简洁又契合人物的身份,还富有乡土气息。

D.小说的笔法“朴讷静美”,通过描写平凡人们的生活和恬淡清新的环境,表达了作家的情感和理想,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家村与城一水相隔,保持着不远却也不亲密的距离,小说多次渲染菱荡圩的天地之小,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田园世界。

B.小说第④段十分巧妙地借远路行人的视角来写菱荡圩,写出了菱荡圩的整体之美,这与小说的情感氛围和谐统一。

C.二老爹在小说中既具有菱荡乡民陶然自乐的典型特征,又表现出对陈聋子的信任,对陈聋子这一形象的展现有衬托作用。

D.小说结尾采用留白手法,意味深长,面对张大嫂的戏谑,陈聋子笑着自语,这凸显了浓郁的人情味,也将小说推向高潮。

8.小说写道“菱荡属陶家村”,又写“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二者其实并不矛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认为《菱荡》最大的特点在于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B【解析】“祖野落后的民风”错误,文章着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纯补和融洽的关系。

7.D【解析】“将小说推向高潮”有误,小说具有诗化特点,重细节而不注重情节,重生活情趣而弱化情节矛盾,情节没有较大的曲折起伏,因此“推向高潮”不准确。

8.①“菱荡属陶家村”是实写,从现实的地理环境角度对菱荡的位置进行说明和介绍。②“菱荡是陈聋子的”表现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陈聋子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在菱荡满菱角的时候架着筏子摘菱角的人常常是陈聋子。③菱荡宁静幽丽,淳朴和谐的民风在陈聋子身上体现无遗,清静澄明、憨厚朴讷、善良纯粹的陈聋子在城里人的心里就是菱荡的化身。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写“情境”一用抒情写意的笔触,描绘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生活画面和风俗画面。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也只具大致的轮廓,且本身也构成了景物的一个部分,人物似乎不仅是因“情境”而存在的,而且是“情境”的点缀和自然的组成部分。③作者描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勾勒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情境,也在一定意义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间父老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